--食品放心工程全面实施。启动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治理整顿,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初步实现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领域的全程食品质量监管,全市无因食品质量问题引起的重大食品中毒事故发生。
--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巩固消灭无标生产成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全市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5%,实现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80项。全市共有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定农业地方标准68项,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抓好计量监督管理,推动各行各业深入开展“抓计量、促节能、增效益”活动。
--旅游服务业精品名牌整体推进。围绕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努力推进旅游服务质量国际标准化,实施城市形象推广工程、旅游精品建设工程、旅游城市管理等三大工程,实施城市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节庆品牌等四大品牌,打造“三峡·宜昌”品牌形象,努力塑造“两坝一峡”等一批精品名牌旅游景点或旅游线路。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执法打假部门围绕打假重点,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综合整治,开展食品、农资、建材等方面打假专项行动,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开展打假保名优、打假保旅游活动,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形成。
--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利用质量月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重大活动广泛开展质量宣传,普及质量法律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坚持对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开展质量教育,与企业签定质量安全责任书,质量法制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
全市质量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部分企业争创精品名牌工作不够主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不高;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二、“十一五”时期质量振兴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质量管理和加快科技创新为手段,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大政府引导、推进和服务力度,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