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蔬菜板块建设。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要稳定在50万亩左右。按照国际、国内大市场的质量标准,搞好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档次。优化品种结构,扩大延秋蔬菜种植面积,打好市场供应季节差,实现高产、畅销、高效。适度开发高山蔬菜,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秭归、五峰、长阳等县要加快魔芋生产和加工转化,扩大出口创汇规模。
(四)加快畜牧板块建设。大力实施“115”生猪生态养殖工程,新发展“115生态养殖户”2000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市场化运行方式,科学规划养殖小区布局,新建达到省级标准的生猪养殖小区5~10个,累计达到40个以上。同时,切实搞好标准化生产、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监督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养殖小区与农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对接。
(五)加快水产板块建设。突出“好水养好鱼”的特色,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一是在枝江、当阳低洼湖区新建鱼池0.1万亩,改造鱼池1万亩。对现有苗种生产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大力引进[鱼回]鱼亲本,力争实现[鱼回]鱼苗种5000万尾生产目标。建成[鱼回]鱼养殖基地20万平方米,把现有的[鱼回]鱼网箱养殖基地建成全省无公害网箱养殖样板。二是在三峡库区新发展网箱200口,面积4000平方米。实行网箱养殖准入制度,科学调整布局,严格控制养殖规模。三是积极推动城郊休闲垂钓水产发展。
(六)加快茶叶、桑蚕等板块建设。全市新发展良种茶叶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5万亩。抓好“宜红茶”生产和出口创汇工作。在桑蚕专业乡镇和专业村新发展桑园1万亩,改造桑园0.5万亩。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推进中药材及食用菌板块建设。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专业生产基地,开展配套技术培训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完善利润分配方式,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订单履约率,逐步完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积极培育新桥、中绿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蔬菜产业出口创汇能力。
(二)切实抓好品牌整合。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产品保护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引导同类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在成功整合采花毛尖和宜昌蜜橘两大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搞好脐橙、清江鱼、火烧坪蔬菜等品牌整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