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一)有利因素分析

  1、生态意识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林业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林业发展思路,对林业战略布局进行了科学调整,为加快林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保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明显增强,普遍重视林业生态,大力支持林业发展,主动参与林业建设,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局面。

  2、发展机遇良好。国家确立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和切入点来抓。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的确立,林业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宜昌既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又是三峡工程坝库区所在地,是国家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

  3、森林资源丰富。宜昌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被誉为“绿色宝库”。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9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6.4%,其中有林面积2164.5万亩。全市有高等种子植物5582种、陆生野生动物41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和动物分别达47种和21种。木共桐、红豆杉等珍惜植物群落保存完好,天麻、“三木一花”等中药材资源丰富,板栗、核桃、柑桔、弥猴桃等干鲜果品种优良,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森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将成为全市林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4、自然环境适宜。全市2.13万平方公里,山的比重占70%,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具有典型的边缘性、过渡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全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迅速,尤其是全市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明显,适宜林业的多层次立体布局和全方位发展。

  5、生产潜力巨大。全市森林蓄积中90%为中幼林,70年代的飞播造林、80年代的速生丰产林、90年代新发展的高效经济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都将在“十一五”期间进入经营期。全市还有300万亩灌木林、50万亩疏林地和100万亩低产林需要改造,小材小料及林区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和林产品的精深加工都蕴藏着很大潜力。

  (二)不利因素分析

  1、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全市人均占有森林0.2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7%;人均占有蓄积6.4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8%,也只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7.4%;单位面积蓄积仅为2立方来,只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三分之一;成熟林资源缺乏,蓄积仅140万立方米,只占总蓄积的5.5%;部分经济林品种退化,效益低下。

  2、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基层林业站(所)建设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科技、信息等服务手段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森林公安装备落后;森林资源和森林病虫害监测手段不完备,对全市林业两大体系建设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3、林业经营体制不完善。我市林业发展仍然处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型时期,林业经营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现代林业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不快,林地使用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难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流转,国有林场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分类经营方针没有全面落实,林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健全,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4、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天然气管道等国家、省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在宜开工建设,工程征占林地的管理任务相当繁重;三峡工程即将全面竣工,库区消落带植被的恢复任务十分紧迫;宜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编制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落实科教兴林,严格依法治林,实施生态攻坚,推动产业提速,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建设绿色宜昌,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