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4.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以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活动周、社区健身大会及各区县举办的传统特色活动为主线,点面结合,全市联动,形成全民健身热潮。积极筹划创办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形成品牌活动。组织好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全国体育大会以及农运会、中运会、大运会、职运会、残运会和特奥会等参赛工作,提高组织程度,扩大社会影响。大力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培育“假日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活动,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推进“人人运动”向纵深发展。认真做好民间传统体育的挖掘和创新工作,做好健身气功和新兴体育项目的推广和管理工作。将2007年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办得精彩、圆满、成功。加快郊区体育发展,形成特色品牌,到2010年在浦东、崇明(三岛)、金山、奉贤、松江、青浦、嘉定、宝山、南汇等地形成一批江、河、湖、海、山地等资源紧密结合的特色体育旅游活动和与旅游、休闲、文化相结合的体育基地及特色赛事。
  (二)积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十一五”时期竞技体育工作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代表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运动强项,巩固优势项目、加强潜优项目、扶持弱势项目。
  1.调整和完善训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进训练体制改革,成立若干项目训练中心,缩小管理跨度,提高工作效率。继续实施“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金牌战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突出强项、调整小项、巩固大项,做强做大游泳、田径、水上、球类等重点项目,形成集团优势;提升体操、举重、自行车等潜优势项目,培育夺金点。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俱乐部;加强与西部、解放军合作交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高区办、校办、企业办市队的训练水平。教练员队伍实行竞聘上岗,优胜劣汰;运动项目引入投入产出效益分析、评估机制,“优势项目优投、重点项目重投”,提高训练管理效益。
  2.加强运动队伍的教育管理
  切实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强化祖国培养意识。认真研究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扎实、有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优秀运动队管理制度,形成铁的纪律和顽强作风,为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构建新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扩大高等教育比例,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加大运动员伤残保险、奖学金、助学金、就业补偿和免试入学的支持力度,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3.切实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科学训练原则,全力推广孙海平教学训练经验,深入研究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运动项目制胜规律以及运动训练规律、运动队管理规律和备战参赛规律,切实提升竞技运动水平。组织力量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不断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运动成绩。
  (三)加快后备人才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任务是:完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各区县建立规范的业余训练学校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探索体教结合的新模式。
  1.加快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巩固发展我市已建立的15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10个“上海市奥运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推进本市办训学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市级训练中心和单项协会要有重点地扶持3-5个业余训练体校网点。到2010年形成20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相匹配的市级单项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做到“市有重点、区有优势、校有特色”。全市参加业余训练的人数达到16000人,每年向市优秀运动队输送200名左右的优秀后备人才。市属两所体育运动学校要扩大规模,提高人才质量,形成后备人才“生产线”和特色品牌, 成为后备人才的“龙头”。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