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给劳动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随着我市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转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妥善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进行探索和研究,作出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三、“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稳定政策,完善制度,提高能力,强化基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使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相协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稳定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互促进的劳动保障工作新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劳动关系比较和谐,分配格局比较合理,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我市增强“三力”、实现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总目标及主要任务
总目标:
--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更加良好的劳动力合理流动、自主创业和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环境。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稳定的政府就业政策、投入机制和常规性的就业援助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万个。到“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率先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水平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起预防工资拖欠、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的制度保障。基本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广大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以培养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复合技能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为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技能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