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失效]

  2.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拓宽国际合作渠道。要通过相邻国家的双边合作,共同加强边境地区的预防干预工作。要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对外宣传,营造有利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职责和任务,实施目标考核管理。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各地市县区政府要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设立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每季度向上一级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玩忽职守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结合行业特点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工作,打击毒品犯罪、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各地市县区要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与评价方法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院校教育的继续教育内容。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