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 “三下乡”等多种形式,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组织编写、印发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确保在疫情相对比较严重的地区,乡乡有音像宣传品,村村有宣传标语,户户有宣传手册。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教育部门要组织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黑龙江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氛围,提高我省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边境口岸往来司机等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定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人口计生部门应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毒品成瘾者药物维持治疗覆盖率。在册登记吸食阿片类毒品人员超过500人的县(市、区),要加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设,进行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