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体育产业“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体育品牌,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积极发展体育彩票业,大力拓展健身娱乐业,努力发展赛会经济。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加大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力度。推进体育服务认证工作。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好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既熟悉宣传文化业务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家队伍,一支由名理论家、名作家、名编导、名演员、名记者、名主持人等组成的高水平的文化创作人才队伍,一支熟悉文化市场运作、职业操守好的文化经纪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我省文化教育资源优势,构建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依托省委党校、省内高等院校、宣传文化培训中心等,办好宣传文化人才培训班,形成优秀人才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优秀文化人才智库,拓宽留才引智渠道,创新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形成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文化经纪人等优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着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
加强文化队伍组织建设。按照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抓好文化队伍各级领导班子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着力发现、引进、使用、保护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巩固和壮大宣传文化队伍,以专职为主、落实专兼职人员,尤其要落实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及编制。加强宣传文化队伍管理,深化文化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3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用人机制、培训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十一五”期间,培养和引进200名以上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专栏5 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省级文化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完成省博物馆、省广电中心、省川剧院剧场、省出版传媒中心、省图书馆、西部出版物物流中心、四川期刊大厦等一批重大省级文化项目。
乡镇文化中心建设。以中心乡镇文化中心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强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省、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完成2000个基层服务网点和县级分中心建设。
农村电影“2131”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按照中央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533”工程的模式,加强对100个省级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的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范围,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
出版事业工程。重点扶持服务“三农”出版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版物等公益性出版、发行项目。
“农村书社”工程。重点在全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乡村规划建设3000个农村书社。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市(州)及县(区)体育运动设施,加强社区和乡镇便民运动及健身设施建设,为配合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申办工作,抓紧进行全运会场馆规划和建设。
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一)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强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认真实施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农村生育文化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以及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等重点工程,为实现人口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推进优质服务。巩固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以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基本形成以县级站为龙头,中心站为骨干,乡镇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网底,流动服务车为纽带,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的技术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完善避孕药具管理和服务,形成方便群众、满足需要、科学规范的避孕药具管理和服务机制。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推进婚前医学检查,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女性生殖健康,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目标。
(三)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和谐发展。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扶助力度。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依法落实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行鼓励农村育龄夫妇落实长效避孕措施的政策,探索计划生育保险制度,深化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
努力优化人口性别比结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大力营造性别公正的社会氛围,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