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开放性、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深化国办文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文化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艺术资源配置的引导、调控作用,推进文化艺术原创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进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实行结构调整,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注重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美术品、诗书字画品。精心打造“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藏、羌、傣文化”等一批品牌文化项目,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演出展览业、娱乐业、艺术教育业、电影及音像制品业等。加强市场监管,逐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切实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量排名保持在全国前10位。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我省独具魅力的、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文化交流精品战略,开展以川剧、文物、杂技、灯品、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在重点国家和地区组织策划高层次、高质量、综合性强的官方文化交流活动。培育和发展市(州)文化交流品牌,实施“一市一州一品”文化交流计划,大力扶持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经纪机构和商业演展团体的发展,形成政府与民间、院团与中介、机构与社团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文化交流的良好局面。建立《四川省出口文化产品目录》和文化产品出口基地,积极参与高端文化产品竞争,扶持发展一批重点对外文化企业。
(二)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开发历史文化遗产。认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我省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全省文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级图书馆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和孤本、善本的整理。完成全省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馆藏文物藏品档案数据库和全省文博信息资料库的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全省文物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化。重点支持综合价值高、合理利用前景好的文物维修项目。完成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继续加强一批重大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和重大文化遗址的保护规划工作。认真制订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三)发展新闻出版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新闻出版业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审读、鉴定、评估和网络出版监控体系,完善现有出版物评奖和奖励制度,确保出版物内容的正确导向。实施出版事业工程,扶持服务“三农”出版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版物、传承民族和历史文化出版物、少数民族出版物等公益性出版项目。实施出版物精品工程,扶持国家和省规划的重点出版项目,培育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游戏动漫等品牌。实施“农村书社”工程,重点在全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乡村规划建设农村书社,为农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
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促进行业资源整合。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现代出版业,以传统出版业为依托,建设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的高科技出版行业。积极发展版权贸易,鼓励、支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版权产品出口,大力推动版权输出。鼓励出版物发行企业从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向现代连锁经营方式转变,支持发行物流化和网络化发展。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不断创新“扫黄打非”和出版物市场监管机制。认真贯彻实施《
著作权法》,强化版权行政保护,完善版权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优化创新环境。
(四)发展广播电视业,提高有效覆盖率。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构建我省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省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确保“村村通”设备维护,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健全具有四川特色的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性的交叉功能好、质量高的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和监管系统。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质量,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各项改革。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大力发展电影音像业。进一步深化电影音像业体制改革,拓宽电影投资、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电影企业集团。
(五)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纽带作用和社区、乡镇、学校、企业的阵地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的机制。加快健身设施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经济实用型公益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体育设施开放力度。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坚持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加强对城市社区健身活动的组织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体育活动普及率。合理布局运动项目,科学确定重点项目,开发潜力优势项目,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竞技体育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积极申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