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目标及布局
发展目标 按照“十一五”打基础,“十二五”初具规模的基本思路,加快发展生物质产业。2010年我区生物质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增加直接就业0.8万人;国家生物质产业示范基地初见成效,具体建设目标:
--良种木薯种植100万亩;
--生物质能源产品产能:年产燃料乙醇70万吨、生物柴油30万吨、复合成型燃料 100万吨、压缩生物燃气2亿立方米;
--生物质化工产品产能:年产乙二醇、乙醇胺25万吨、其它产品20万吨;
--生物质材料产品产能:年产淀粉60万吨、变性淀粉20万吨;
--生物质发酵副产品产能:年产二氧化碳深加工化工原料、高分子材料各10万吨。
产业布局 木薯基地建设重点考虑布局在隆安、武鸣、宾阳等县和崇左、钦州、百色、梧州、北海等市;木薯燃料乙醇及生物化工项目重点考虑布局在北海、南宁、梧州、崇左、百色、贵港等市;生物质柴油项目重点考虑布局在桂西、桂北地区;淀粉、变性淀粉及精细材料产品项目重点考虑布局在桂中南、桂东地区;发酵副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考虑布局在武鸣、梧州、崇左等地。
5.重点项目及建设时序
“十一五”期间,围绕发展生物质产业链,布局建设重点项目,预测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及建设时序见附件12。
6.发展远景
到2020年,把广西建设成为国家生物质产业示范基地。
(五)海洋产业
1.资源条件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鱼、虾、蟹、贝、藻类有数百种;海洋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钛铁矿、石英砂、石膏矿等20多种,其中石油已探明储量5.9亿吨,天然气储量900亿立方米;海岸线蜿蜒曲折,可开发3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沿海还拥有银滩、涠洲岛、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钦州湾“七十二泾”等旅游资源。
2.市场分析
海洋渔业 2005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1万吨,其中海水产品2826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9公斤,其中海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20公斤。根据全国渔业发展规划,至 2010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44公斤,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2公斤。广西海洋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海洋渔业总量的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海产品出口量的增加,我区发展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业的市场潜力很大。
海洋交通运输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业重大影响,同时又极大地促进海洋运输业的发展。2005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8.5亿吨,港口吞吐总能力缺口5亿吨,与2010年需要相比,吞吐总能力缺口20亿吨以上。我区海洋货物运量为 341万吨,其中远洋货物运量仅为168万吨,分别占全国海洋货物运量的0.36%和0.43%。随着西南出海大通道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我区发展海洋运输大有可为。
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是一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容纳就业多、投资效益好的朝阳产业。随着连接防城港、北海、钦州三市的滨海观光大道建成和国内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居民比例增加,以及北部湾旅游圈的形成,三市的滨海旅游将进入鼎盛时期。按照年均增长10%的速度预测,到2010年。三市海外游客将达到28万人次,国内游客将达到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亿元以上。
海洋生物开发 主要分为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业和海洋食品加工业两大类。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业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门新兴的产业。海洋生物中的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活性和抗炎症、增强免疫力等特殊功效,为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药用价值开发不到可开发资源的6%。海洋生物中的鱼、虾、蟹、贝类等蛋白质含量高,还是生产鱼糜、鱼(虾)丸、鱼糕、鱼饼等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原料来源。海洋生物开发产品面对的是国内外两个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3.产品产业链分析
海洋渔业产业链
/海洋/近海捕捞\
海/ 捕捞\远洋捕捞/修造船—油料供应
洋\ \
渔 \海水 信 \保鲜 运输
业 养殖—育苗—饲料—病虫防治—息 /加工—贸易
服 /
务
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链 主要有港口与码头建设、装卸机械配套、运输船队设置、货物保险与检疫检验、船舶制造与维护、油料供 应、集装箱生产与维修、海洋船舶安全救护、客运与货流的管理等方面。
滨海旅游产业链 通过设置环北部湾、南北钦防、海岛风光、海上跨国、自然生态等旅游路线,形成以滨海旅游为主体,边境旅游、跨国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等共同发展的旅游体系,以此带动餐饮、住宿、交通、通信、广告、娱乐、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产业发展。
海洋生物开发 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业重点开发珍珠深加工系列产品、甲壳类动物的甲壳素、以鲎血为鲎试剂、贝类中提取的天然牛磺酸和鱼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疗效特异的药物、保健品和化妆品。海洋食品加工重点在鱼糜、鱼糕、鱼饼、鱼丸方面,促进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交通运输、检疫检验和出口贸易等产业发展。
4.目标及布局
发展目标 进一步明确沿海三市的功能定位,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区主要海洋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增加值120亿元。新增直接就业人员2.1万人。
产业布局 海洋渔业按照“近海捕捞与远洋捕捞相结合,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并重”的方针,推进我区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巩固和保护合浦营盘及防城港白龙尾珍珠传统养殖基地,逐步推广深海育珠技术,改良贝种,提高珍珠产品质量;在沿海三市建设一批对虾、牡蛎、文蛤、青蟹、优质鱼等养殖示范区,促进传统养殖业升级,拓宽渔民转产转业渠道。海洋运输业要整合资源、明确定位、完善功能、体制创新,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产业,将沿海三个港口建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货物出口基地;积极开辟运输航线,加强海洋运输船队的建设;在钦州、防城港建设修造船基地。滨海旅游业在拓展北海银滩、防城港金滩、钦州七十二泾旅游区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海岛风光、渔港风情为特色的涠洲岛、江山半岛等旅游区功能;开发集渔业观光、科普考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营盘珍珠文化、山口红树林景色旅游区;建设度假休闲和边境与跨国旅游的东兴京族风情与边境旅游区。海洋生物开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着力培育诸如从珍珠贝中提取天然牛磺酸、利用甲壳动物生产壳聚糖、以鲎血为原料生产鲎制剂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和地方特色的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及海洋功能性食品。
5.重点建设项目
“十一五”时期,围绕着海洋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预测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及建设时序见附件13。
6.发展远景
到2020年,全区海洋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
六、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开发和职工培训。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根据国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2010年前,重点产业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企业技术小心,自治区科技资金安排倾斜支持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示范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鼓励企业围绕重点产业申报成立全国标准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办重点实验室,组建各类技术创新机构,加强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实施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
--在重点产业中,通过产学研结合,实施金属精深加工研发工程、汽车机械制造技术研发工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工程、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工程、中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工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生物质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通过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的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资料库和信息网络资源、检测测试资源等,构建共享的仪器设备平台、信息平台、检测平台,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增强重点产业研发手段和能力。
(三)培育强优企业,促进国际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