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石化基地年加工1000万吨苏丹原油项目为产业源头,生产聚丙烯、苯、二甲苯、丙烷等化工原料;产业群主要考虑延伸以聚丙烯为原料的产品链,生产合成纤维、塑料等产品;延伸以苯、二甲苯为原料的芳烃产品链,生产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 (PTA)、聚脂(PET)、涤纶、ABS树脂等中间原料产品和最终产品。
北海石化基地初步考虑建设年加工200万吨重质油项目,其催化热裂解装置主要产品是乙烯、丙烯和芳烃;产业群主要考虑以乙烯为原料,生产丁醇、乙酸乙脂等有机原料系列产品、醋酸系列产品、聚氯乙烯系列产品;由乙烯苯烷基化,生产聚苯乙烯(PS)系列产品等;以丙烯为原料,生产环氧丙烷系列产品、丙烯腈系列产品等。
4.目标及布局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重点建设钦州、北海石油化工基地,满足桂滇黔成品油需求,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石化产品,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石化产业群。2010年,我区石化产业年销售收入75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新增直接就业1.6万人。
产业布局 “十一五”期间,在钦州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厂,在北海铁山港建设年产200万吨催化热裂解装置,在防城港建设年加工原油500万吨生产润滑油、道路沥青等产品项目;围绕钦州、北海石化项目,在钦州、北海、南宁布局建设中下游产业项目;“十一五”末到“十二五”,争取在沿海规划布局建设第二套千万吨原油加工装置和百万吨乙烯工程;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规划布局建设煤化工、盐化工等项目;在南宁、柳州等地区布局建设精细化工项目。
5.重点项目及建设时序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围绕发展石化产业链,布局建设重大项目,预测“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及建设时序见附件3。
6.发展远景
到2020年,把石油化工培育成为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新兴石油化工基地。
(四)钢铁锰业
1.优势条件
防城港区位优势突出,深水码头建设条件好,企沙工业区土地平整广阔,淡水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环境容量大,具备布局大型钢铁厂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加快实施钢铁工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将向利用外国矿石煤炭便利、具有深水良港条件的沿海地区转移;鼓励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在沿海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这为我区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区锰矿资源保有储量2.2亿吨,占全国的37%,锰矿储量及产量居全国首位。锰系铁合金和锰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具备较好基础,骨干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单位电耗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市场分析
钢铁市场 2000-2005年,我国钢材生产消费快速增长,产量年均递增23%,消费量年均递增21.6%;2005年我国钢材产量3.71亿吨,消费量3.75亿吨。我国人均钢产量和消费量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钢铁消费量4.6亿吨,2015年6亿吨以上, 2020年以前钢铁消费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2020年我国实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时,钢铁消费需求将进入峰值期。今后十五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2005年广西钢材产量520万吨,消费量930万吨;随着“十一五”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预测2010年钢材消费量将达1480万吨,到2020年钢材需求仍有较大空间。2005年云贵川渝地区钢材消费量3177万吨,自产钢材2117万吨,预测2010年钢材需求4800万吨;2005年广东钢材消费3400万吨,自产能力1012万吨,预测2010年钢材需求4500万吨。
锰业市场 “十五”时期,我国铁合金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约25%,高于同期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十一五”铁合金消费将与钢材消费同步增长;目前,我国电池生产年需电解二氧化锰7万多吨;2010年国内无汞碱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需求量12-13万吨。我国缺镍少铬促使不锈钢业转型,需用大量低镍高锰不锈钢替代镍系、铬系不锈钢,促进了金属锰需求的快速增长,这为我区发展电解金属锰和低镍高锰不锈钢创造较大的市场空间。
3.产业链分析
钢铁产业链 “十一五”在继续加快实施柳钢钢结构调整系列工程的同时,重点推进由武钢和柳钢联合重组建设的防城港钢铁项目上马,针对西南消费市场,建设精品板材基地,生产专用宽厚板、宽带钢板卷、冷轧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我区钢铁产业重点围绕防城港钢铁项目选择以下产业链。
锰业产业链 “十一五”期间,我区锰业着力打造四条产业链:
4.目标及布局
发展目标 2010年我区钢铁、锰业实现年产能:钢、铁、材各1500万吨;铁合金200万吨;锰深加工产品35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650亿元,工业增加值210亿元;新增直接就业3.6万人。
产业布局 按照“依托沿海港口,重点企业联合重组,建设一流钢铁基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布局原则,在防城港企沙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防城港市、南宁市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社会配套项目和深加工项目。按照“依托资源和水电优势,以增量带动存量,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的布局原则,在来宾、崇左、百色及沿海建设铁合金和锰深加工项目。
5.重点项目及建设时序
“十一五”时期,围绕发展钢铁锰业产业链,布局建设重大项目,预测固定资产投资 90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及建设时序见附件4。
6.发展远景
到2020年,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精品钢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锰深加工基地。
(五)电力工业
1.资源及交通运输条件
(1)能源资源情况
广西水电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红水河、郁江和柳江等干流上,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1862.9万千瓦,年发电量796.98亿千瓦时。截止2005年底,广西已建成的水电总装机容量为734万千瓦(其中界河电站按 50%计算),占广西经济可开发总量的39.4%。此外,加上在建水电装机容量约850万千瓦,已(正)开发容量达1584万千瓦,占全区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的85.0%,预计“十一五”末大中型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
广西煤炭资源储量较少,是国内主要缺煤省区。全区煤炭累计探明储量24.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0.3%,其中保有储量为21.56亿吨。广西煤种主要为中高硫、高灰分、低热值的褐煤、贫煤和瘦煤等,并且开采困难。1998年以前广西煤炭开采量约徘徊在1000万吨左右,1998年以后原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2年以来加大煤矿安全整顿力度,原煤开采量由2001年的614万吨降至2003年的 443.5万吨,2005年上升到539.8万吨,预计今后原煤年产量将维持在600万吨左右。目前,广西煤炭输入主要来源于贵州、山西等省。
广西石油、天然气资源贫乏。我国南部海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开发将为广西引进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2)煤炭交通运输条件
目前广西区外来煤主要通过南昆、湘桂、黔桂、焦柳等4条铁路调入。2005年广西从境外调入原煤约3200万吨。目前广西铁路运煤能力已接近饱和,而从境外调入石油主要依靠沿海港口,运力尚有较大潜力。由于未来石油运输量不大,且主要是海运,对运输不会构成太大影响,但煤炭需求量大,扣除广西自产原煤后,预计2010年、2015年需从区外调入原煤分别为3500万吨、5600万吨,仅靠铁路运输会造成一定压力。根据铁路发展规划,今后五到十年内,我区在对既有铁路改造扩能的基础上,还将新建洛湛、合河和隆百铁路。从物流及铁路运输能力看,南昆、黔桂、焦柳、隆百、洛湛、贵福铁路煤炭运力按总运力40%计,湘桂铁路(北段)煤炭运力按总运力10%计,预计2010年和2015年进入广西的铁路煤炭运力约分别为3420万吨和5720万吨。北海、钦州、防城三大港口煤运力按吞吐能力 15%左右计,同时考虑北海电厂、钦州电厂和防城电厂自建专用煤码头海运来煤,预计 2010年和2015年通过海运进入广西的煤炭运力分别为1890万吨和3350万吨。扣除通过铁路经广西运往广东、海南的原煤(2010年和2015年过境煤分别按600万吨和900万吨计)后,通过铁路可供广西的运煤能力2010年、2015年分别为2820万吨和4820万吨。计及铁路、海港、沿海电厂专用煤码头规划的运煤能力,2010年、2015年可供广西的运煤能力分别为4580万吨和8600万吨。按预测情况,2010年、2015年需调入原煤分别占铁路、海港、沿海电厂专用煤码头总运煤能力的 77.4%和65.5%,总运煤能力盈余分别为1033万吨和2969万吨。可见,只要铁路建设能按规划实施,在充分利用铁路运力及三大电厂用煤海运的情况下,并适当利用三大海港运煤能力,广西的电煤运输总体上是有保障的。
2.电力需求预测
“十一五”期间,通过对今后广西负荷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十一五”负荷发展高、中、低三个方案,并以负荷中方案作为推荐方案进行电源进度安排和网架规划,以负荷高方案进行校核。
3.发展目标
深度开发水电,继续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其他电源,充分发挥各种电源的互补性。重点建设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变电站,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形成以水电、火电为主,以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网为骨干电网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2346万千瓦,其中水电 1380万千瓦,火电966万千瓦;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实现年销售收入600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新增直接就业人员1.2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