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延伸到农村的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5、建立覆盖到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
6、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公共产品供给农村的数量与质量。
7、完善涉农生产资料的价格、税收体制,解决农用商品价格贵的问题,逐步缩小工农剪刀差。
8、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金融部门和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在政府扶持下,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推动商业性金融增加对“三农”信贷的投入,探索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9、深化机构改革,建立党政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支农联动机制。
10、建立全社会参与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建立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
12、改革完善土地制度,在巩固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打破现行法律对农村土地权属、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等限制,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保护和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问题。
13、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激励农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14、建立保障扶持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制度。
15、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制度措施。
16、制定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科技培训等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17、建立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兴建农民文化娱乐场所,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文化政策措施。
18、进一步规范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卫生条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