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推进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统筹规划,加快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充分依靠科技创新,整合现有资源,推进地区和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形成以省应急平台为中心,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各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全省应急平台体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应急接报平台整合,以现有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平台为基础,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综合接报平台。
(十二)加强全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整合现有应急救援队伍资源,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为全省应急管理提供救援保障。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对现有专业救援队伍布局进行调整,补充更新装备,形成以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森林消防、海上搜救、核应急、铁路救援、航空器事故应急反应、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为核心的专业队伍体系,使我省专业救援队伍达到15000人。依托基层社区、乡村以及各类群众团体,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力争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在全省形成骨干、专业、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应急救援体系。
(十三)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的作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应急管理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省的应急管理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十四)强化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整合全省实物储备资源,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加强对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支持,形成一批有充足的生产、技术能力储备,有一定的产品动态储备,紧急情况下能立即启动最大生产能力的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形成综合管理的多形式、分层次物资储备方式。改造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物资储备种类,在全省合理分布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实现生活类救灾物资4小时内装运完毕,12小时内运抵灾区;依托现有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和军队等运输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能力,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间通信网络,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现场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