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5年底全省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还有767个,不通水泥(油)路的建制村还有6522个,主要分布在忻州、吕梁等偏远山区,通达通畅任务还十分艰巨。区域性不平衡和差异化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必须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2.路网平均技术等级不高,通行能力较低。
尽管近年来山西省高等级公路里程增长较快,但在整个公路网中所占比例仍较低。截至2005年底,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20.5%,三级公路占23.0%,而四级及等外公路占56.5%,全路网平均网等级仅为3.32级。从路面构成来看,目前山西省有铺装路面仅占25.4%,简易铺装路面占40.1%,未铺装路面高达34.5%。从整个路网功能来看,因高速公路尚未成网,运输主通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一般干线公路网作为运输通道和集散道路的连接层,其骨架路段等级不高,形成卡脖子路段,导致整个干线公路通行能力不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3.路网发展不平衡,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山西省公路网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平衡,从布局上看,地区分布不尽合理,中部腹地较为完善配套,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还比较落后,如运城市和晋中市公路密度已达到63和54公里/百平方公里,而吕梁市仅为32公里/百平方公里。部分路段仍存在“瓶颈”路段,一些城市过境路段和交通流量大、超载严重的路段由于养护费用不足,破损路段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成为“瓶颈”。且公路网内部发展不平衡,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连年大幅增长,而一般干线公路的规模多年来基本未变,全路网呈现出两头快速增长、中间基本不动的不均衡发展态势,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4.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
山西省公路建设投资渠道单一,政府仍然是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社会资本进入的机制不够完善,信贷规模控制影响从金融机构的融资。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行为直接导致了贷款余额逐年增加,交通部门承担着很大的债务压力。再由于高速公路先期效益不足,还本付息占用了大量的公路建设基金,进一步发展受到资本金短缺的制约。同时,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规模的持续增加,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短缺、来源不稳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也日益显现。面对经济社会对交通“质”和“量”同步增长的需求,庞大的资金需求与日趋紧张的资金环境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二、“十一五”公路建设发展面临形势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