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货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大同-运城、太原-长治、长治-晋城、汾阳-离石等高速公路主通道建成通车,通往周边省市的高速出口路已有7条打通,并有3条正在建设之中。太原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纵贯南北的“人”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实现了省会到地级市“三小时高速通达”,成为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一般干线公路中二级以上里程达到8947公里,占一般干线总里程的76%,公路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农村公路规模扩大,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山西省抓住国家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县际油路改造和“村村通”工程,五年完成投资228亿元,新改建县乡油路13717公里、村村通水泥(油)路75875公里,全省100%的乡镇通了油路和客车,97.3%的建制村通了公路,80%的建制村基本通了水泥(油)路,83.6%的建制村通了客车,比“九五”末分别提高了13.5、3.3、37.5、16.6个百分点,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广大人民群众都享受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山西省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公路交通的支撑保障服务作用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山西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亿元,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省内要素流动条件,扩大了资源配置范围和市场边界,为深化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加快山西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特别是随着大运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一条贯穿8个市、辐射41个县(市)的产业密集带已经初步形成,大运“经济走廊”已具雏形,成为山西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4.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
近年来,随着公路基础设施规模的不断扩大,覆盖全省的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省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打通了通往周边省区的7个高速出口,提高了运输效率,提升了山西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对外开放。同时,随着公路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转变,改善了投资的软环境。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1.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山西省公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但与广东、江苏等东南部发达省份相比,公路网整体发展水平包括高速公路里程、公路网面积密度、高等级公路所占比重等指标还有一定差距。从公路交通在山西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及今后应发挥的作用来看,公路网规模仍较小,路网密度还偏低。特别是山西省作为特殊的资源型经济省份,运输强度历来较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及矿产品的流通、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等均需要公路建设先行。因此,全省公路在数量上、尤其在质量上都要有较大发展,才能更好地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