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实施奶业发展及奶源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宁政[2007]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由市农牧局制定的《关于加快实施奶业发展及奶源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二十四日
关于加快实施奶业发展及奶源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我市奶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奶业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末全市实现牧业总产值10.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46%,其中奶业产值约为1.02亿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8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39%,良杂种奶牛存栏10.75万头,奶类产量783万吨,全市从事奶牛养殖及其行业的农户有4.1万余户,占全市总农户的18.1%。但是,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市奶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畜群畜种低结构中良种奶牛比例低,全市良种化程度较高的奶牛只占良杂奶牛存栏总数的3441%,奶牛单产低,养殖经营效益低,成年母牛年单产平均只有971.4公斤,远远低于全国农村年单产3.5吨的水平。二是奶业产业关联度不强,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各自为阵,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未形成,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38个集奶站(其中机械化挤奶站11个),由于覆盖面窄,联接和组织奶农能力弱,广大农户养殖奶牛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三是乳品加工滞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竞争力弱。截止2005年末全市从事乳品加工企业(厂点)有28家,年加工处理鲜奶4万余吨,占全市奶产量的51%,加工企业除天露、小西牛具有一定加工规模和现代化技术工艺外,绝大多数为作坊式加工,且加工量很少。四是科学化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奶农生产方式传统落后,经营方式单一,尚未建立起“基地化养殖、机械化挤奶、规模化经营”等集约化模式,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建立健全等,导致全市奶业发展呈松散状态,整体效益不明显。这些问题已制约和影响了我市奶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