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科学普及、公益文化、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市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盐城师范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和盐城工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启动职教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实施盐城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海盐博物馆和新四军纪念馆改陈扩建项目,建成市妇保院门诊综合楼,筹建市全民健身中心。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有线数字电视建设步伐,力争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32万户以上。加强对泰山庙、陆公祠、宋曹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改扩建。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稳定全市人口低生育水平。认真做好新闻出版、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震救灾、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和老龄等工作,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社区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突出抓好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组织开展“用工服务到企业”行动,解决社会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优先位置,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企业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确保职工工资稳定增长。进一步推行社会保险费核定征收制度,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长效机制。研究制定进城务工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办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型企业临时性雇用人员、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农民的参保问题,扩大社保覆盖面。年末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万人、52万人和80万人。加强对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的运营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切实关心困难群体的生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心企业困难职工、农村特困户、进城务工农民、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把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优先向改善最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倾斜。进一步完善扶贫济困长效机制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及救助机制,适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实现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待遇”。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和非营利机构的作用,组织“春风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助困、助学、助残、助老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