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化生产。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作为产业布局规划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各类企业、园区的环境标准体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水平,保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协调。
--协调化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带动现代化大生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开放式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
二、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三)主要目标。全市工业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发展,发展取向由外延扩张转向提升层次,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打造沿海制造业基地,提升12个营销收入超百亿元的省级开发区,培育30个特色鲜明、营销收入超20亿元的工业集中区。
--产业规模质量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培植1个销售超千亿元、2个销售超500亿元的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
--产业配套水平明显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下降到15%左右,工商企业物流外包比例提升到35%。
(四)发展重点。做强做精汽车、纺织、机械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化工、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我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主攻轿车,提升客车,开发专用车,提高汽车零部件的配套水平。一是轿车。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新品开发步伐,形成合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抓紧发展中、高级轿车,努力使主导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确保到2010年形成43万辆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客车。切实加快中高档豪华客车和底盘项目的实施进程,尽快形成1万台客车和2万辆底盘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客车制造和出口基地。三是专用车。进一步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专用车辆。四是汽车零部件。面向国际、国内配套和售后维修市场,提高关键件、高技术零部件的配套比重,增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建成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机械制造行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攻克和推广应用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对接,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开发,提高产业层次。一是农用动力及机械。加快发展新一代新型环保节能发动机、大中马力拖拉机和技术含量高的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园林机械和其它农机终端产品。二是新型纺织机械。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纺机生产基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加大新品研发力度。三是高精度机床制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生产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组合机床、数控齿轮加工设备和数控激光切割机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四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加强对环保技术及新型环保装备的研发,发展高技术的除尘设备、余热锅炉、污水处理、化工机械、建材机械、轻工机械等新型环保装备。五是油田设备制造。推进油田机械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发生产高技术的油田钻采设备、高性能油井管等。六是物流装备。进一步加大物流装备制造基地的推进力度,加快建设物流装备生产基地。七是风电设备。抢抓风力发电快速发展的机遇,支持风电企业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成套设备,不断提高风电设备的就地生产比重。八是船舶制造业。加快提高内河船舶制造业规模和水平,积极发展大吨位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