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完善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计委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浙土资发〔2003〕93号)、《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完善工业企业、城市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实行评价结果与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分解相挂钩的办法,促进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三)节约利用水资源。
1.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供水管网向乡镇延伸,扩大优质水的供应范围,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禁止超采、滥采地下水。到2010年,全社会力争比2005年节约用水1.7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十一五”期间逐步禁止地下水开采。
2.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实行自来水“一户一表”制度,合理确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单项用水定额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加强对供水管网的维修管理,积极推广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型设备、器具,推进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及雨水收集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建筑施工、景观环境、绿化养护、道路清扫使用中水。到2010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2%以下。
3.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抓好工业企业特别是火力发电、纺织印染、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中水回用,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到2010年,年取水量超过30万立方米的用水企业有30%达到国家节水型企业标准。
4.推进农业节水。扩大节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喷滴灌和管道灌溉等节水新技术。到2010年,基本完成现有灌区节水改造和骨干排灌泵站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到500立方米。
(四)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要原材料的定额管理,引导企业调整原材料结构,实行产品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鼓励包装容器的重复使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装材料,推进玻璃、马口铁、铝、纸版、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改进产品包装方式,节约使用包装材料。做好木材节约代用工作,减少使用一次性的木制材料,全面完成农村柴灶改造,减少秸秆直接燃烧量。继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到2010年,水泥散装率达到75%,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积极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加强锅炉炉渣、冶炼和化工废渣的综合利用,鼓励粉煤灰制砖、煤矸石用于发电和建材生产,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建成1至2个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项目。推广造纸、化工、纺织、电镀、印染等行业的废液回收利用技术,积极开展工业中水回用。加强工业废气回收利用,建设一批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发电项目。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开发和推广秸秆气化等秸秆综合处理技术,推行畜禽废弃物治理干湿分离,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到2010年,全市新建112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
3.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推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废旧沥青砼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加快完善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建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置,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拣,建成一批垃圾焚烧发电厂。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污染。加强医疗垃圾等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禁止进口洋垃圾。全市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总值年均增长5%以上,到2010年,垃圾日处理量达到1600吨。
四、构建社会循环体系
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能源资源节约,加快节约型政府建设,创建一批能源资源节约示范单位。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争取在全国、全省绿色系列创建中凸显嘉兴绿色系列亮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健康文明的节约文化,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一)建设节约型政府。
1.实施政府节能采购。各级政府机构要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产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禁止采购能源效率低的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和设备。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分级计量,进一步加强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统计体系,不断提高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效能。
2.推进政府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强化机关事业单位节能,加强新建工程项目的节能监督管理,有计划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区域严格实行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提倡工作时间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减少空调、电脑、复印机等耗能设备的待机能耗,养成人走关灯、关机的良好习惯。推进公务车辆节能,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按规定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到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节电20%,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20%以上。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节水、节地、节材。制定实施节水制度,大力推广节水型卫生器具(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逐步推行利用中水养护绿地,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到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与2005年相比实现节水20%。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土地,严格执行楼堂馆所的审批程序,优先建设节能省地型公共建筑,积极整合政府机构房地资源,按照集约高效原则,依法规范和加强政府机构房地资源管理。推行无纸化办公,开展废旧电脑及各种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促进办公用品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加强办公楼、会议室的装修控制和管理,杜绝过度装修。
3.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认真制定“节约型机关”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能源资源消耗岗位责任制、统计消耗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巡视督察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五项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的具体举措,通过节约型机关的创建活动,促进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建设绿色社区。
1.采用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新建商品住宅,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节能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节能门窗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普及新型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建居民住宅基本符合节能建筑新标准。推进既有社区建筑节能改造。
2.推广使用新能源。广泛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新型能源,新建住宅区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楼屋顶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配套设施应尽可能采用自然光,或采用太阳能照明,减少电力照明。既有住宅区也要根据住宅楼屋顶的结构和式样,在不影响安全和周围环境的条件下加以改造,用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研究和推广应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建设一批太阳能利用示范社区。
3.建立社区废弃物分类回收清运系统。加强社区内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合理设置垃圾专门投放点,安装配齐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箱等分类容器;推行垃圾分装,明文规定垃圾分袋装和定时定点投放,禁止随意倾倒废物尤其是危险固体废物,推动垃圾分类投放成为一种时尚。加强垃圾的回收清运,配置专门的垃圾分类清运车辆和保洁人员,鼓励和引导回收企业进入社区直接参与回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4.倡导绿色文明的消费观和环境价值观。通过创建社区网站、宣传栏等途径,发布创建绿色社区、绿色生活常识、节能产品使用以及垃圾分类方法等相关信息,促使社区居民逐步养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宣传、推广、使用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绿色装饰材料等带有“绿色商标”的“绿色产品”,积极倡导绿色包装,减少或不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或难降解的包装袋,引导居民使用可重复使用器具,大力开展节水、节电、节气活动,坚决反对浪费行为。
5.推行绿色管理。要将环境保护切实贯穿于整个社区管理全过程,建立健全社区公众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绿色社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有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机制,让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监督管理。大力开展绿色文化活动,创建社区绿色文明,定期组织居民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积极向居民宣传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科普知识。到2010年,创建5个国家级绿色社区、50个省级绿色社区、100个市级绿色社区。
(三)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不断拓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在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的基础上,开展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公交线路等具有我市个性化特征的创绿工程试点工作,到2010年,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学校分别达到10所、100所和180所,省级绿色医院30所、市级绿色医院占医院总数的70%,全市建筑施工、市政工程等工地全部对照“绿色工地”标准进行施工。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发挥政府机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在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减少消费过程废弃物的发生,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结合文化大市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文化,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与完善绿色企业与绿色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