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的通知

  --废金属再生利用产业链。对废金属进行冶炼、加工,生产钢材及有关金属制品,形成废金属→冶炼→钢材制造→金属制品→废金属制品回收的废金属再生利用产业链。
  (二)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
  围绕提升服务业区域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立足嘉兴、服务长三角为目标,大力发展大型专业市场、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新型房产和职业技术教育,以生态物流、生态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1.积极推进生态物流建设。完善以海河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系统,依托我市铁路、公路、水路、海运的交通运输优势,加快嘉兴港、独山海河联运互通枢纽港、海盐海河联运工程海运码头等工程建设,抓好内河集装箱物流基地和王店物流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海河联运等节能运输方式的发展,基本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腹地交通网络的多式联运系统,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态物流。扎实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加快以电子口岸EDI系统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降低物流营运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加强指导,促进企业优化配送线路,合理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推行共同配送,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损量,大力倡导绿色包装,鼓励企业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建成有生态特色的物流基地。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深度挖掘和广度整合我市旅游资源,以水乡、滨海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推进北部湿地修复改善,建设一个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景观带;加强九龙山、南北湖、沿江观潮景观带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开发,努力建成一个独具嘉兴特色的滨海生态景观带;以展现京杭古运河文化为契机,大力推进河道绿化、配套景观设施等建设,努力建成一个弘扬运河文化、促进生态保护、提供休闲观光的古运河景观带。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促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到2010年,全市旅游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为特征的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使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打造全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1.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着重改造提升粮油、畜牧、桑蚕等传统农业,积极培育蔬菜瓜果、特种水产、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种子种苗和休闲观光等成长性产业,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0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强,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业优势产业区(带),优质稻米和“双低”油菜面积分别达到185万亩和80万亩。
  2.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推广厌氧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粮经作物轮作模式和农牧结合模式。加快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到2010年,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沼气利用、畜粪制肥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以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以市、县农业园区为骨架,建设绿嘉园、碧云等一批生态农业园区。到2010年,建成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县级以上农业园区、25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0个绿色食品基地和8个有机食品基地。
  4.构筑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形成生态系统内部闭路循环。重点发展“生猪-沼气-蔬菜瓜果生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种养加一体化乳业产业链;积极培育“养殖-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农牧结合生态产业链(“三园”养鸡、稻鸭共育、种草养鹅、大棚养蚕等)。到2010年,建成荣中实业、绿环生物、余新牧业等一批示范项目。
  三、构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体系
  坚持开源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深入开展“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努力使全社会的资源能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全省太阳能利用、沼气推广、秸秆气化利用示范区,单位土地产出居全省前列,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水泥散装率保持全国领先。
  (一)推进能源节约。
  1.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组织实施工业和生活锅炉及系统更新改造、电力生产输配与热力改造、余热余压利用、拖动系统改造、建筑节能、照明节能、交通运输与农业机械节能、重点用能单位能量系统优化、扶优汰劣、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下降20%。
  2.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突出抓好电力、钢铁、化工、造纸、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100余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进一步完善用电需求侧管理,继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广节电技术和产品,配齐管好能源计量器具。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变频和锅炉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和能效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重点耗能企业用能状况,广泛开展企业节能标兵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3%。
  3.推进建筑节能。加强建筑节能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执行管理,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技术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已完工尚未达到建筑节能设计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备案和办理产权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新型建筑节能设备、材料及系统的应用,重点推进维护结构保温系统和节能门窗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进省级、市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建设,通过示范项目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全面开展。到2010年,基本完成高耗能的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任务。
  4.引导公共、商业、民用节能,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到2010年,使用绿色节能灯具的比率达到80%以上;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营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公共汽车一律采用环保节能车辆。
  5.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积极引入清洁、优质能源,提高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加快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研发与推广,积极推进太阳能路灯照明建设,发展太阳能发电、沼气利用、秸秆气化,深入实施“太阳能屋顶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逐步在学校、大型商场、大型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太阳能发电试点。到2010年,全市新增太阳能热水器20万平方米,建成全省太阳能利用示范区。
  (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1.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减少和制止耕地抛荒,禁止毁田烧砖,加大对取用粘土制砖的监督管理力度,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10年,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达到65%以上;到2007年底,关闭所有生产实心粘土砖瓦厂。
  2.强化建设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按产业政策供地,土地供应要向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项目倾斜,禁止向淘汰产业或禁止发展产业的项目供地。加快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严格实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全面推进工业用地公开挂牌出让,试行工业用地年租制。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到2010年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前置控制,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前置控制指标,实行项目供地准入制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指标”,严把土地利用预审关,引导投资主体集约用地。加强新增建设用地事后监督管理,凡通过审批的新增建设项目,要对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竣工验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事前指标控制效果。
  3.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改造,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制定农村宅基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政策措施。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和标准农田建设,对废弃的土地要加大力度整理成耕地或农用地,实施“沃土工程”,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到2010年,复垦面积力争达到5万亩,新建标准农田25万亩。加大城市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开展闲置土地大清查,对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或长期闲置的土地,要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加大“腾笼换鸟”工作力度,研究建立用地退出机制,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力争实现单位土地产出居全省前列。
  4.挖掘已使用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大力推行“零土地技改”,积极引导和鼓励用地主体增加已有用地的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设备提升改造,不断提高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零土地招商”活动,充分利用已有用地。鼓励企业在不影响消防安全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下重新布局、合理规划,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促进建设项目向空间发展。鼓励企业多功能使用土地,在不增加用地的前提下满足多种使用需求,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