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的通知
(嘉政发[2007]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已经五届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二月六日
嘉兴市“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我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我市和谐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
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5〕40号)和《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实施我市循环经济“1588”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企业、园区、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循环产业体系、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体系、社会循环体系、生态环保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行区,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2.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原则,重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降低循环经济的生产、交易成本。
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撑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4.坚持整体推动和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突出重点,滚动发展,实现企业、园区、区域社会的点线面三个层面,产业、城镇、生态环境、社会消费四个领域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社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下降20%;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3%;建制镇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达到65%的标准;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年均增长10%。
--建成一批示范型企业、园区和生态乡镇。推行清洁生产,全市工业园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不低于50%,省控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培育工业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100家;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建成1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个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工业功能区);全市80%以上的乡镇建成生态乡镇。
--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5%,化学需氧量削减15.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四类及优于四类比例达到2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见附件1)
(四)实施“1588行动计划”。
“1588行动计划”是“十一五”时期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概括和实施载体,主要内容是围绕1个目标、构建5大体系、突出8大重点、实施80项重点项目。
围绕1个目标:把我市建成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行区,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5大体系:循环产业体系、资源节约体系、社会循环体系、生态环保体系、支撑保障体系。
突出8大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园区生态化改造、节能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社区、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实施80项重点项目:依据8大重点领域,选择和实施80项左右能在2010年前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见附件2)
二、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化调整和重组,促进三次产业之间与三次产业内部产业链不断完善,努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一)工业结构升级。
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改造提升特色产业、重化工业,通过生产清洁化、园区生态化、产品特色化,延伸产业链,推进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实现产业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集成,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协调、耦合发展的工业共生网络体系,实现工业体系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资源生态型转变,建成一批特色循环型企业和园区,创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基地和全省太阳能“硅片之都”。
1.加强产业引导。认真落实我市鼓励和限制、禁止发展产业导向目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制定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条件,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和备案的强制性条件,严格控制高耗能新开工项目。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嘉兴)机电元器件产业园为核心,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鼓励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创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基地和全省太阳能“硅片之都”。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创建一批循环型企业。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对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推动化工、钢铁、建材、皮革、纺织、造纸、木材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企业。到2010年,省控重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创建30家绿色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到2010年,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研究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12个省级开发区和20个重点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改造,到2010年建成1个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生态示范工业功能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2010年,园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不低于50%。建立入区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标准,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引导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向核心区集聚,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推进产业间整合和互补,引导和强化企业间工业生态的链接,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项目,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构建区内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体系,实现区内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区内以及各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发展跨区的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
4.构建生态工业产业链。重点构建轻纺、造纸、化工、电子信息、太阳能利用、废金属再生利用等生态工业产业链。
--轻纺生态产业链。依托现有纺织、化纤面料集群生产优势,逐步形成丝织、印染、羊毛衫及服装等上下衔接的轻纺生态产业链,即原材料(化纤、纺织面料)→丝织业→印染业→羊毛衫、服装业→终端产品废弃物(废品、下脚料等)回收利用业。
--造纸生态产业链。以废纸为原料,大力发展纸浆、纸制品、包装等行业,形成原料(废纸)→纸浆业→纸制品业→包装业→废纸回收业的造纸生态产业链。
--化工生态产业链。以大型化工项目为核心,大力发展化工深加工及配套服务的仓储物流业等,形成化工原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特种化工→仓储物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化工生态产业链。
--电子信息生态产业链。以介质材料、电子陶瓷等为原材料,大力发展电子零部件及整机生产,形成原材料(介质材料、电子陶瓷等)→频率器件→零部件→整机产品→废旧电子回收的电子信息生态产业链。
--太阳能利用生态产业链。以废旧晶硅片为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硅片、电池及发电设备,形成废旧晶硅片→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设备→废旧设备回收的太阳能利用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