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三章 规划布局

  一、规划现状及发展分析

  (一)基础条件

  近些年来,泉州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为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1、经济发展。2005年,泉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26.30亿元,比增13.1%,工业总产值达2778.34亿元,比增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2.40亿元,比增17.5%,实现进出口总值45.48亿美元,比增23.3%。财政总收入达153.36亿元,比增16.9%。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交通运输。近年来,泉州市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5525万吨,货运周转量59.3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4.0%、2.3%。水上运输货运量1463万吨,货物周转量218.4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6.1%、43.6%。铁路货物运输量821.7万吨,货运周转量101143.2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0%、4.1%。晋江机场货邮量10073吨。港口货物吞吐量4046.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3.15万标箱,分别增长30.8%、16.4%。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3、通信设施。目前,泉州市已形成以程控交换为主体,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为主,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基本业务与增值业务相互促进的信息通信网络。截止2005年底,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96.38万门,比上年增长16.2%;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314.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14.08万户,分别增长10.0%和17.2%。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促进物流效率的提升。

  4、产业集群。泉州市产业以县域经济为主,特色较为明显。目前,全市形成了石狮服装、晋江鞋业、南安建材、惠安石雕、安溪茶叶、德化陶瓷、丰泽树脂、泉港石化等一批具有规模、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其中年产值超10亿的有20多个,年产值100亿以上的有7个,产业集群的总产值达到2000多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5%。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5、市场体系。泉州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18个,商品市场化程度达98%,实现了商品进入市场自由流通、公平交易。专业市场发展初具规模,年成交额300多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有25个。全市拥有各类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网点61000多个,各类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等6000多家,连锁网点2000多个,市场和网点遍布城乡和各行各业。为发展物流市场奠定了基础。

  6、电子商务。泉州市商贸流通业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电子商务已在流通业得到运用,目前全市已建立了200多个电子商务信息网站,300多家拥有自己的企业网站或企业主页,13000多家企业上网,2600多家企业3万多种产品进入网上市场。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7、品牌创新。品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形象的展示。泉州市经过多年的创新和开发,目前已拥有24件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50%,中国名牌产品33个,占全省53%。拥有省著名商标260件,省名牌产品171件,成为我市品牌实力拓展物流市场的优势。

  (二)制约因素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1、区位优势有待发挥,面临福厦两地挑战。在物流发展上,受到福州和厦门共同的挤压,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在政策、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福州、厦门均已成为国家大型一类港口,国家级十九个主枢纽港之一,福州港和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2004年位居全国集装箱港口排名的第七位和第十位,厦门是泉州港的5.3倍,全市70%左右出口货源流向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厦门港60%的货源来自泉州。2004年厦门航空货邮量是泉州的10.7倍。因此,泉州要成为我省三大现代物流中心之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必须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完善和提高软硬件条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