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条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推出九环线、西环线、成乐环线、三国文化旅游环线4大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并整合完善与之匹配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及沿线重要景区开发,增强旅游环线的吸引力。突出以旅游环线为重点的整体旅游市场促销,大力提升旅游环线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依托温泉、冰雪、森林、湖泊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度假产品;积极推动旅游和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结合,创新发展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以生态为卖点、文化为亮点,继续完善观光旅游产品(附表2),加快实现由单一的观光产品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综合型旅游产品转变。
1.大力开发度假旅游产品。以特色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创建3个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和10个省级度假旅游区。着眼于区域性的国际度假市场和国内发达地区度假市场,重点建设“中国第一山”、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3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
重点规划建设10个省级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蜀南竹海生态度假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泸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度假旅游区、大邑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度假旅游区、雅安周公山度假旅游区、攀枝花红格温泉度假旅游区、螺髻山温泉度假旅游区、西昌邛海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中国死海”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附图3)。
2.创新发展专项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从规划策划入手,专业化、规范化开发7大专项旅游产品。
(1)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四川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建设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卧龙-四姑娘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九顶山-蓥华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光雾山-诺水河生态旅游示范区、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宣汉百里峡生态旅游示范区(附图4)。
(2)工农业旅游产品。依托我省的特色工业和农业加快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和培育一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农业旅游。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组织各地充分挖掘农业旅游潜力,把农业旅游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发展,实施农村旅游就业推进计划及旅游扶贫促进计划。加快我省重点旅游区域的新农村规划建设,重点抓好川西地区以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牧家乐、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等乡村旅游;攀西地区以独特的亚热带气候、立体农业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嘉陵江流域以千年蚕桑丝绸文化、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规范和引导现有农业旅游产品的管理和经营,多方面、多角度整合旅游资源,逐步推进工农业旅游由单纯观光向休闲度假和观光并重发展,建成旅游专业村、农业主题公园、旅游农业商品等。
工业旅游。按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求,继续拓展工业旅游产品。重点突出绵阳科技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航天高科技工业旅游,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水电工业旅游,五粮液、水井坊、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郎酒等酒业工业旅游,德阳重大装备工业旅游等。
(3)红色旅游产品。围绕“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3大红色旅游主题,重点开发6个红色旅游片区:四渡赤水红色旅游片区、金沙江-彝海红色旅游片区、大渡河-甘孜红色旅游片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片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片区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片区(附图5)。选择红色文化深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配套条件较好、资源组合丰富、有市场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景区(点),按照布局合理、主题鲜明、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建设15个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
(4)节庆会展旅游产品。依托旅游城镇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力发展以城市观光、购物、商务、会展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举办和创办好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节会赛事,促进旅游产品销售和提高旅游市场知名度。重点办好以下6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中国(四川)国际熊猫节”、“中国(四川)南国冰雪节”、“中国康定情歌节”、“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中国蒙顶山茶文化国际旅游节”、“攀枝花国际漂流节”。各地可根据自身特点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
(5)体育健康旅游产品。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和健身运动场馆,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充分利用中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发挥其在康体理疗方面的特殊功效,规划建设矿泉、中药康体旅游产品,开拓康体旅游市场。重视利用山岳资源发展户外专项旅游。
(6)自驾车旅游产品。适应汽车大众化和我省公路网的发展,重点推出香格里拉秘境之旅、重走长征路、剑门蜀道、攀西大裂谷探秘、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自驾车旅游,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餐馆、影院等服务设施,在自驾车旅游沿线建设厕所、加油站、服务区等配套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