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实施都江堰、通济堰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成大桥水库灌区一期等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和一批中型骨干水库,根据国家投资安排情况适当新开工建设部分中型水利工程。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盆周山区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中小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和渠系整治,建设和改造农村机电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不断扩大灌溉效益。
加快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推广节水型耕种技术,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农村经济。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资源保护工作,到2010年,“五江一河”及主要支流的各类污染物入河总量基本得到控制,实现水功能区达标。全省各江河干流、主要支流、湖泊和水库水质明显改善。抓紧建设四川省水文站网、水质检测站网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基本完成全省防洪抗旱、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和水土流失监控体系建设。
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农机装备,积极支持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栽播、收割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到2010年,全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47万千瓦。
4.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推广系统建设,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监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开展气候适应性评估,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健全以公益性服务和统一综合执法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巩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果。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检测和防疫体系,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手段、信息监测手段、重大疫情应急处置手段。加强乡村基层防治手段建设,全面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控制重大疫情的发生和发展。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企业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的连锁经营,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大市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构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10年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达到2000万人以上,其中向国外输出劳动力3万人以上,累计培训农民工达到2000万人以上。
1.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资源,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水平。
2.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大力发展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等劳动密集型农村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性战略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以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