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我省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竞争力,带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努力提升川猪生产水平,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猪肉出口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畜,实施优质肉(奶)牛、肉羊工程;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和牧业新技术,提高畜禽良种比重;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和绿色畜产品,实施动物防控体系工程,确保畜产品安全。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培育壮大一批畜牧生产、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支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3.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畜产品、果蔬、中药材、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好一批品质优良、效益显著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4.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化和规模化,通过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支持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到2010年,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000家,农村专合组织达到2万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达到70%以上。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市场营销,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以肉类、皮革制品、乳制品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和以优质大米系列产品、优质食用油为主的粮油加工业、饲料加工业;推进中药材、名优茶、果蔬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竹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林纸、林板一体化建设。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要创新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引进外资等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金土地工程”和“沃土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建设标准粮田6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防止土壤退化,建立全省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2.加强水利建设。坚持“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防并举、新建与挖潜并重”的水利建设方针,以保障城镇供水、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快在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已成枢纽工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资源效率。
建成紫坪铺水利枢纽、武都水库,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等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毗河供水、小井沟水库、向家坝灌区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一五”后期开工建设。全面完成我省大、中、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实施“五江一河”干流及其支流重要河段的堤防工程建设,基本形成干支流堤防、干支流控制性水库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