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资源、对内联接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协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密切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建立统一有序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四)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强化福建对台独特地位作用,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四、主要任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完成“六个扎实”的工作任务。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服务保障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面貌进一步改变。
(二)扎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环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的过程实现好、发展的成果分配好,不断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实力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竞争优势,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激活生机和活力。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全球范围内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四)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要求,把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
(五)扎实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充分发挥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努力在紧密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六个方面取得新成效,强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对台工作的先行先试示范和辐射效应。
(六)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形象,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努力形成昂扬向上、拼搏奋进、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良好氛围,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切实做到:
认真落实“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切实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把“重在持续”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重点,持续发展思路,持续发展势头,持续发展举措,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始终保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良好态势;“重在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不断提升发展意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重在运作”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着力深化项目带动,不断拓展作为空间,切实尽职尽责,确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体部署落到实处;“重在实效”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目的,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着力实施“八大举措”和构建“九大支撑体系”。扎实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建设,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始终保持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推动工作的气势,鼓励创新、创造、创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的创造性,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发展进入新的更高境界,推进福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三章 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依托。要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市场导向,注重科技进步,运用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良种工程”,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推广节本增效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做好应急种子储备,确保粮食安全。
培植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扶持与保护优势特色农产品,推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扩大名牌产品影响力,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推广立体循环种养模式。畜牧业要突出发展水禽业和草食型畜禽生产,加大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园艺业要重点发展高品质、上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茶果、花卉、蔬菜、食用菌、绿化苗等园艺产品,建设一批种苗繁育基地和园艺生产基地;林产业要推进实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丰产竹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名特优经济林、种苗和花卉、森林食品和药材五大林业基地工程,壮大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人造板工业、木竹制品业、森林旅游业五大林业支柱产业;水产业要重点发展优势养殖品种,拓展湾外浅海和大水面养殖,建设生态型养殖基地。同时着力培育农业主导产品,积极发展水产品、畜禽、笋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烟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特色优势产业区域,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实施强龙带动工程,培育一批关联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机制、技术和产品创新。在特色重点农产品中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每个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打造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品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高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机制,建立以省级为中心、市级为骨干、县级为依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对农药生产、使用的监控力度,严禁使用剧毒农药,提高农产品安全应急防御能力。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认证制度,建设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发和鼓励使用低污染、无污染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副产品营销、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咨询、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和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培育发展专业化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扩大和规范订单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道路。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产业集聚与优化布局互动,创新管理方式,分产业梳理,按行业推进,着力建设海峡西岸信息产业、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船舶工业、电机产业、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纺织服装鞋业、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在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中推动内涵深化,在外延拓展、存量扩张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品牌,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壮大总量规模,提升发展素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的自我配套水平。注重开发和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制造和网络系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整合提升工业园区,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鼓励发展具有特色、形成产业集聚的项目组团或工业园区。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认真实施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建立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坚持自主研发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深化内涵与拓展外延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着力引导发展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信息产业要以加强园区载体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和福州、厦门软件园及漳州智能小家电产业园,积极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光电新型元器件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等主导产品。不断提升现有信息产品的技术档次和附加值,促进信息产业从加工组装的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提升。
石化产业要重点建设福建炼化一体化、厦门翔鹭精对苯二甲酸(PTA)、厦门腾龙对二甲苯(PX)、石狮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东南电化异地搬迁等骨干项目,适时开工建设中化重油深加工项目、三都澳储油项目,引导石化产业中下游产品合理布局与区域分工。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中上游产品及原料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以替代进口为目标、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高分子新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石化中上游原料为重点的湄洲湾南北岸石化工业基地、以芳烃系列等有机化工及其深加工产品为重点的厦门海沧石化基地以及福州江阴工业区化工项目组团、南平精细化工基地及其关联产品基地。同时,积极鼓励台湾及境外石化企业在我省沿海其他具备条件的区域布局建设大型石化项目。在闽东等地依托大型火电厂推进煤化工项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