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建立集通信指挥、组织作业、情报收集、效果评估、人员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基地,进一步增强我市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含量,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人工增雨作业的综合效益。
(三)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立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市、县二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应急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流动气象台的作用,实现有毒气体、区域环境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条件现场监测;建立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海上搜救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气象预警预报发布系统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气象应急服务保障能力。
(四)健全有关区气象机构。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辽西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在四个县(市)设置气象局(站)的基础上,为满足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逐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和区、南站新区及凌南新区建立气象机构,解决气象站网间距过大、气象信息(资料数据)不准和不完整的问题;同时,强化当地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和管理。气象机构的编制和经费由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共同解决。
(五)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市各县(市)区气象局全部实现“一流台站”建设目标,提高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三、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一)加强重要天气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围绕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建立和完善城市灾害性天气警报预报业务系统、城市渍涝预报系统、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系统等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城市气象服务水平。
(二)做好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建立精细化天气预报模式,制作定点、定时、定量气象预报产品,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活动组织好气象保障服务。
(三)加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建设乡镇气象自动站基础上,完善覆盖到乡镇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加强气象兴农网建设,实现气象信息进农村、进学校、进农户;加快锦州农田生态定位站建设,开展生态和农业气象服务,完善生态气象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增产增收的高效生态农业服务;开展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