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视全民健身品牌建设。大力倡导“健康第一”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活动推进,加快建设“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在各市、县(市、区)创建有一定影响的全民健身品牌。大力发展假日体育、休闲体育,加强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长廊等城乡体育健身景观建设,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实施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创建一批体育特色之乡,繁荣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
(五)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政策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从资金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督导检查等方面为学校体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改革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机活力和吸引力,使青少年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完善以省运会为主体的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制度。
三、积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
(六)创新训练管理体制。逐步推行运动项目(项群)管理中心制,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训练、科研、医疗、管理一体化,增强科技攻关能力,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和综合管理效益。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做优做强重点优势项目,积极提高潜优势项目和基础项目水平,适当裁减弱势项目。进一步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努力维护良好的赛风赛纪。
(七)加强优秀运动队建设。实施“金牌教练工程”、“尖子人才工程”,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竞争上岗,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训练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切实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运动技能培养,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加快构建新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保证运动员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并扩大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的比例。建立健全运动员保障体系,落实退役运动员政策性安置和经济补偿政策以及运动员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伤残保险等政策。
(八)抓好业余训练工作。按照“省有重点、市有优势、县有特色、校有传统”的指导原则和“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建立适应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业余训练体系。全省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00名左右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力争在每个市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以上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1所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每个县有1所开展3个以上项目的业余体校和1所以上省级传统项目学校。开展县级业余训练考核评估,切实保证训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