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4)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实施金农工程。重点是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形成科学、完备、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二是实施农业遥感监测工程。重点建设完善省级农业遥感中心,11个市级农业遥感监测中心和42个县级农业遥感监测站,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监测及时、反馈灵敏、覆盖全省主要农业区的农业遥感监测信息体系,为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领导提供全面、及时、科学、准确的资源信息,形成农业遥感监测政府决策支持系统。三是实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工程。重点突出产地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质量检测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改造 100家市场,建立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结、统一开放、极具活力的市场体系。
  (5)动植物保护体系。一是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建立健全我省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预警控制体系,建设省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中心以及21个市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尽快实现有害生物预警控制数字化、可视化,提高重大病虫的应急控制能力。在苹果优势产业带进行苹果有害生物非疫区建设。扩建省级农药械质量鉴定所。完善农药安全评价体系,设立农药安全使用示范区,建设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区。在大同市新建农用航空站1个,提高对农业重大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治能力。二是实施动物保护工程。重点搞好省、市、县、乡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疫病诊断、疫病监测、疫苗保存、贮运冷藏、防疫监督、动物检疫、动物免疫等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127个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27个县级,扩建1个省级、35个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省级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中型无害化处理场和动物隔离场。建设省、市、县三级动物检疫监督网络信息化传输系统,在全省516个屠宰点建设检疫检验实验室,搞好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
  (6)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一是实施草地生态保护工程。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作物秸秆饲料的科学加工利用,扩大饲料饲草的种植面积,完成耕地种草280万亩,饲草产量达到840万吨。对现有荒山、荒坡、三化草地及宜草地带,全面开展人工种草、飞播种草、改良草地工作,恢复原有草地资源,草地改良面积力争达到450万亩。健全草原防火体系,抓好草地治虫灭鼠工作,全力开展草地保护工作,争取完成1285万亩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地保护。二是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按一般农区、城市郊区、污水灌溉区、工矿区和其它区域等五类区域,摸清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监测和评价基本农田1020万亩;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重点调查汾河、漳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流域六大盆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内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使用情况,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排放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开展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建立已确认的野生大豆、荞麦、冬虫夏草原生境保护区8个;加强省市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7)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适应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建设乡 (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重点在全省建设500个基层区域农技站和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基层区域农技站跨行政区域按产业带设立,隶属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承担区域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落实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以乡镇政府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建设和完善基层“三站”的办公场所、培训及设备配置。二是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重点是改善和提高市、县农业部门的信息、交通、取证等综合执法手段。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全省组织实施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型村镇、培育新型农民、塑造良好风貌、强化基层组织;确保农村稳定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40%。
  (1)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村为建设单位,先搞中心村和大村,每年完成全省20%行政村的新农村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布局规划、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农村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农村公益服务设施规划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到2010年,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要实现通水泥(油)路,县乡公路要实现高、次级化。大力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安全饮水工程,加大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建设和对现有供水工程的改造,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全省约100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使全省农村人口基本达到饮水安全标准,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乡镇供水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用电覆盖率。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工程实施进度,逐步实现“户户通”。加快乡村绿化和小流域治理,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搞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推广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加大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力度,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从2006年起,太行山、晋西北农村地区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在全省推行。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集体举办为主,建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健康需求的村级卫生机构,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到2006年底,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有一个卫生所(室);到2010年,农村甲级卫生所要达到50%以上。要分期分批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2006年按要求扩大到40%的县(市、区),2007年扩大到60%,2008年扩大到80%,201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省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以县为重点,以乡 (镇)、村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县、乡(镇)、村、户四级文化网络体系。搞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目标;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力争乡(镇)文化站达标率、村文化室普及率达到50%,鼓励乡村两级文化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场所建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