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大力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继续做好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8%以上。
第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按照“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节约。加强对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以国家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省政府确定的“百项资源节约技术”为主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水平。交通运输要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和专业运输车辆,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发展以道路交通为主,轨道交通为辅,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鼓励应用高效节能家用电器、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加快太阳能与建筑物一体化进程。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
用水节约。进一步强化城市计划用水,大力推广节水保泉、水体控制和治理技术,推进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采用一水多用、少用水或不用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水平。
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炼油干气、化肥吹风气等可燃排空气体利用为重点,推广可燃排空气体回收发电。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和冶炼废渣利用为重点,发展利废新型建材、鼓励利用废渣生产水泥,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垃圾发电、生产有机肥等,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实施秸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
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设备、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秸秆气化成套设备、废塑料综合利用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搞好环保工程及技术开发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以省确定的重点支持企业为依托,形成5-10家大型环保产业集团,基本形成我市环保产业的主导产品、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努力提高环保设备(产品)的技术水平,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确立我市环保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第六章 突出区域特色构建创新体系
以提升创新支撑能力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形成以知识创新系统为骨干,以技术创新系统为核心,以创新服务系统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发挥原始创新优势,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中央、省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借助省政府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大、清华、山大、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校的合作,重点面向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加快大学城建设,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积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
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于创新的科研机构。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整合科研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分把握国家(部)、省属科研机构转制机遇,强化支持服务,吸引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以项目、科技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民间人士创办科技类非企业研究开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