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区部分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每年接收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首都名师培养
加快首都名师的培养工作,发挥名师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在市教委的领导下,由市师训中心负责,通过公开招标或邀标的方式,采用导师制、名校研修制、名师工作室、名师教育教学研究等方式,为名师成长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养一批在全市和全国有知名度的教师,成为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
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跟进培训和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保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组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教师在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培训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分别由市、区(县)级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同时大力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市、区(县)培训机构要积极围绕课程改革开展研训一体化项目研究,加强对校本研修活动的指导。
5.教师能力提升
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1)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建设。由北京教育学院牵头、区(县)培训机构参与实施。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项目,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获取、分析、整合、评价与应用教学资源,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在市级培训机构的统一规划下,联合市、区(县)和学校各级力量,与其他重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教科研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3)教师团队精神建设。此项工作要贯穿于各类培训工作中,加强对35岁以下的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的培训,并通过他们辐射到所在年级组、教研组和学校。通过案例研讨和拓展训练等培训方式,启迪教师的思维,增强教师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和技巧。
6.国际视野拓展
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一批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骨干教师,从而提高首都教育的开放水平,增强首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落实北京市教育大会提出的"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加强培训工作的国际合作,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培训工作力度,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到国外专业教师培训机构参加进修活动,开阔眼界,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
7.培训者培训
加强培训者及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高培训机构教师及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开设培训者及培训管理者研修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实践反思等形式,使培训者及培训管理者树立现代培训意识、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和现代培训规律,掌握现代培训方式和方法,提高培训及培训管理的能力。
8.培训基地建设
制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开展培训基地建设与评估工作。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培训能力强、培训质量高、各具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与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事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基地网络。
通过"以评促建"的原则,力争用3至4年时间,使全市18个教师培训基地达到基本的标准。同时争取2至3个达到教育部的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要求。
五、组织与实施
(一)任务划分
市级培训机构规划二门公共必修课的培训与考核,实施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部分重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及培训者培训等。
区县主要落实二门公共必修课的培训,实施新任教师培训、区县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以及其他类别和形式的培训。
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要积极配合市级培训机构和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各种培训,有效组织校本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将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
倡导地区间和机构间的合作办学,促进市、区(县)、学校间的相互支持,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同担的培训机制。
(二)培训要求
各级培训机构要切实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实现培训资源的融通与共享。
培训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培训内容要贴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既能够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又利于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培训模式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创新培训模式,采取课题研究式、互动参与式、观摩诊断式等新型培训形式。大力提倡研训一体化,通过参训教师的主动参与,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管理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加强开放式培训平台、自选式课程的建设,由市师训中心牵头,建设一套集招生管理、学分管理、课程管理及师资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员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机制,设立学员学习帐户,建立学员学分累计和培训机构学分互认制度。
培训资源要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根据首都的区位优势,融合首都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教育系统内外部所有的资源,广泛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统一规划,通过招标等方式,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与统筹,促进培训资源的融通与共享,使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教师培训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