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用地需求和合理控制量
综合分析经济产出与建设用地的关系、人均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关系、人口与建设用地关系、建设用地自身扩张趋势,经过多种方法预测:到2020年市域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应在3750-4000平方公里之间(见附表2)。通过合理引导调控,走集约发展的路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障“宜居城市”绿色空间品质,2020年市域建设用地总量应按照3800平方公里控制引导(净增600平方公里)。据此,2010年应控制在3500平方公里以内(净增300平方公里);2008年应控制在3400平方公里以内(净增200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国务院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充分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把握奥运发展契机,做好“四个服务”。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首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战略目标
(一)首都土地功能定位
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北京将分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
北京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结构,应满足首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高度珍惜首都土地独有的战略价值,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资产双重属性,体现首都土地的国家服务、公共服务、生态服务的功能。优先满足国家政治事务和党政机关行政办公、国家级文体教育活动、国防安全、历史古迹风貌保护、国际交往和现代服务业的用地需求。
正确区分各类土地的功能及其在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组合和优先次序的差异。尤其针对北京非建设用地的利用,应充分考虑其特有的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保障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景观文化功能和鲜活农副食品生产功能。
(二)首都土地利用战略
针对首都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借鉴国际城市土地利用的经验,适应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贯彻“保发展、促集约、盘存量”的思想,未来北京将全面推行“和谐发展”与“节约集约利用”的土地利用战略,为北京创建以人为本、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良好、运转高效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支撑。
1.和谐发展战略
积极实施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土地功能区域协调、绿色空间共筑区域和文化名城城乡共建的策略,确保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实施。
2.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全面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战略。积极推进土地功能结构优化、建设用地集约挖潜、城镇用地理性增长和基本农田规模保护的策略,统筹管理城乡居民点用地,促进首都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断优化。
(三)具体目标
本期规划目标是要立足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用地与发展的关系。在满足奥运建设用地需求、体现国务院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精神的基础上,摸清土地资源本底情况,依此划分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合理配置各类用地,促进首都城市功能优化和“两轴两带多中心”空间格局的形成,促进首都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首都“宜居城市”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为首都和谐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城市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目标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集约高效建设中心城,积极引导新城和重点城镇理性增长,保障重点交通、水利等建设需要。
规划到2010年市域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500平方公里,比2004年净增加300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满足奥运工程用地需求,建设和改造体育比赛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满足中央党政军机关用地需求。
2.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不断推进基本农田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330万亩,比2004年减少25万亩,确保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80万亩。规划期内,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3.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37%,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全市国土面积的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加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努力防止水土流失、风沙危害,遏制土地退化趋势,保护水源地,改善水源区水质,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规模。
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目标
(1)重点建设地区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积极培育“中心城-新城-镇”的空间结构,不断促进人口、产业向城镇集中。规划期末,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0平方公里以内。有序疏导中心城职能,适当增加新城用地,建设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运行高效的现代化新城。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小城镇,选择杨镇等30个左右发展基础好、限制因素小的建制镇重点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时序
从现在起到2010年,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中心城功能的有机疏散,北京各项建设的用地需求仍处在较为强劲的增长阶段。北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应本着严控总量、理性增长的原则,集约高效地建设中心城和新城,引导城镇用地集中紧凑发展,并通过重点整合各类独立工矿用地、适当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等方式,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从2010年到2020年,北京土地利用将进入优化整合、全面建设国际城市和生态城市阶段。以存量建设用地挖潜为重点,城市发展模式将由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敏感地区,实现各类城乡用地的合理布局。综合协调生态安全,构建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加强水域、绿色空间的生态建设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整治。建设用地增长将逐渐趋缓,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将明显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三、主要任务
(一)确保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落实“奥运行动规划”和“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奥运场馆、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用地。
(二)优化调整中心城用地结构,保障新城的启动建设
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心城用地结构,加大内部挖潜、结构优化的力度,重点保障各项配套设施用地,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重点保障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的建设用地供应,提高新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保障文教、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科学引导住宅等各类房地产开发的布局,促进中心城人口疏解,适当增加新城的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
(三)推动土地资源的空间整合、整治和集约利用
重点保障京沪、京广、京哈客运专线及京津城际铁路等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用地;重点安排中心城和新城的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用地。
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整理,完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监管保护机制,严格控制规划绿色空间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增长;中心城的边缘组团以调整建设用地功能结构、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为主,限制用地规模的扩大;抓好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和绿化建设,防止工业污染。
加快加大独立工矿用地的整治力度,整合各类园区,加快山区关停矿山的生态治理。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大城中村治理力度,启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地区、绿化隔离带地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以地质灾害易发区为重点的山区居民搬迁计划。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地。
(四)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改善首都生态环境
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努力控制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抑制土地退化趋势,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河道综合整治、以康庄等五大风沙危害区为重点的风沙治理。
严格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及周边地区和水源八厂等重要水源保护区和涵养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实行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利用,防止生态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
加快以太行山和燕山山系为重点的山区绿化工程建设,推进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
第三部分 规划要点
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引导管制
(一)土地利用总体格局
结合“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发展“一城多新”,精心保护“两山八水”,积极建设“二隔九田”,推动首都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水域用地空间和谐,中心城、新城、基本农田和交通网络集约发展的“红绿黄蓝和谐、核新田网集约”的土地利用总格局的形成。
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高效率、高品质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及通州等11个新城,合理构筑快速公路网、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用地体系。
精心保护太行山和燕山山系两道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以及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等水源区;完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建设,大力保护分布在大兴、通州、顺义、房山、延庆等区县内的九片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充分发挥农田、林地、荒地、城市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在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休闲、减灾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通过加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构筑适应北京“宜居城市”建设要求的绿色空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