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本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卫生体系,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的要求相比,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各类卫生人才发展不平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卫技人员主要集中在三级综合性医院(约50%),社区医疗机构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卫技人员偏少,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护理人员紧缺,流失严重。目前本市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为1:0.36,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卫生部所规定的不得低于1:0.4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二)公共卫生学科人才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于临床学科,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专职卫生监督人员总量不足,学历结构、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入围的人数明显落后,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医学各领域的领军人才相对缺乏。近年来上海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的要求相比,还缺少一批能够带领各学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领军人才,尤其是一些薄弱领域,仍然缺少“将帅型”的专家,领军效应还不够明显。
(四)人力资源建设投入总体不足。虽然上海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经费投入的结构尚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情况较普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仍相对不足,各类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大,还没有真正形成卫生人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五)人事人才管理和政策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人事、财政、社保的部分政策还不配套,观念滞后、机制不活,不同程度影响了卫生人才的使用、培养、评价和流动。围绕人才队伍建设的用人制度、流动制度、评价制度、分配制度、保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全行业管理还不够有力,难以形成行业管理的整体效应。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本市卫生人力发展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制度体系建设、人才计划、服务平台为抓手,壮大人才实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能力,形成人才发展工作的合力,大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为上海建设成“四个中心”、成功举办“世博会”、实现“四个率先”,促进上海卫生事业发展,打造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