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支持“惠民行动”项目实施,构建和谐成都。要进一步做好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充分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做好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安置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支持公共医疗卫生建设,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大对医疗救助的投入,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全覆盖;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城市、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生活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
(五)保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重点支出的需要。要确保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需经费纳入预算足额安排,加大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继续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实现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优化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六)加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区域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各区(市)县要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基层政权运转保障程度;加大化解县、乡政府性债务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
(七)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继续做好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相关工作,量力而行,合理安排相关支出。
(八)积极化解财政债务风险。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风险机制的建立,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止各种债务风险不断向财政集聚。在采取各种化解措施的同时,各级财政应根据财力情况增加偿债风险支出预算安排。
(九)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确保重点支出,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一般性支出的增长。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支出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