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任人主动纠正违法执法行为,积极挽回损失或者未造成相对人损失的;
(二)责任人受他人欺诈而为的。
第二十八条 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下列行为不予追究:
(一)因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导致适用出现偏差的;
(二)因出现新的证据,使原认定事实和案件性质发生变化的,但故意隐瞒或者因过失遗漏证据的除外;
(三)因相对人、当事人的过错造成错误裁决和处理的;
(四)因国家法律、法规修订或者政策调整而改变原处理决定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不予追究的。
第二十九条 对违法执法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后,处理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决定通知本人,本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及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实施执法责任制情况应当定期进行检查考评,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
第六章 保障与监督
第三十一条 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执法公示制度,将法定的执法范围、职责、标准、原则、时限、程序及收费依据以专栏、网站、汇编成册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培训,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文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完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统一的行政执法证件。
行政执法证件实行年检制度。
第三十三条 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建立报告制度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填报制度。
下级政府报上级政府、下级机关报上级机关和同级政府的行政执法报告,每年于12月15日前上报;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登记表,每半年上报一次,分别于每年7月初和1月初上报。
第三十四条 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上报备案制度。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应当送本机关法制机构把关审查,方能发布。规范性文件出台后的一个月内应向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所需报送材料为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说明、依据各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