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
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检查等;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执法行为。
第七条 (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界定)
本办法第三条所称的“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下列情形:
(一)不按照规定履行检查、检验、检测、检疫等监督职责的;
(二)实施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接到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后,不按照规定履行许可、给付等职责的;
(三)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申诉、控告、检举后,不按照规定履行调查、处理等职责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
第八条 (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界定)
本办法第三条所称的“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下列情形:
(一)主要事实认定不实的;
(二)适用依据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五)行政执法行为明显不当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
第三章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承担主体
第九条 (责任承担主体)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主管人员(以下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承担。
直接责任人员,是指行政执法事项的具体承办人。
直接主管人员,是指行政执法事项的审核人和批准人。
前款所称的审核人,包括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分管领导,以及按规定行使审核职权的其他审核人;批准人,包括签发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以及按规定或者经授权行使批准职权的其他批准人。
第十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责任分担)
审核人变更或者未采纳承办人的正确意见、批准人变更或者未采纳审核人的正确意见,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分别由审核人、批准人承担责任,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承办人、审核人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由承办人、审核人承担责任。
第十一条 (上级改变下级决定的责任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