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思路
(1)以高新技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作物、畜禽等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力争农业高产优质方面有所突破。加强高效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力争在设施农业调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力争在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有所突破。
(2)以现代科学技术带动传统农业升级。开展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及生态保护技术研究,研发区域农业发展及农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促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3)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开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运增值产业化关键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创建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农业信息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2.优先主题
(1)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和转基因技术。开展小麦、玉米、棉花及小杂粮等主要农作物的超高产新品种、名特优新品种、抗旱节水新品种的选育。加强水果、红枣、核桃等特色林果新品种的选育和技术推广,抗病虫害、抗旱、速生林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抓好畜禽、水产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改良。加强动植物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
(2)畜禽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畜禽生产环境控制技术。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与控制技术,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
(3)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贮运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马铃薯、杂粮、干鲜果、肉类、奶类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节能、环保贮存库建造技术,绿色、安全环保型防腐保鲜技术。
(4)植物抗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培育抗旱抗寒、抗病高光效作物品种,配套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节水农业技术、旱地主要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生态生理调控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及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研制及产业化开发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粮食稳定生产能力。
(5)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有害生物检测预警及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体系。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
(6)集约化高效设施农业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适合我省各地气候特点的新型经济适用温室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设施生产技术,发展蔬菜、畜禽、特种鱼类设施养殖技术。
(7)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农林生物质的培育、收集与转化关键技术,开发新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燃料乙醇、生物柴油规模化高效提取技术。
3.前沿技术
(1)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基因鉴定与克隆方面,建立资源基因组DNA和DNA文库,开展稀有、优良基因的克隆和DNA芯片技术的分离克隆基因技术研究;农作物和牧草基因工程方面,分离克隆优良基因,培育具有高度抗病虫、抗旱、抗干热风及超高产等优良特性的农作物基因工程品种;作物种质的创新与鉴定方面,采用染色体或其片段的遗传操作,创造优异的种质资源,利用分子技术进行基因型鉴定,完善作物种质创新的技术体系;重要农艺新基因发掘与利用方面,通过染色体异源重组创造作物新类型,解决黄土高原抗逆性特异种质匮乏问题,发掘抗旱速生基因;子育种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将分子技术运用于材料创制、亲本评价、杂种优势预测、不育及恢复基因筛选、抗性基因的聚合及其转化和新品种培育,搭建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创新平台。
(2)农业信息技术。利用3S技术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开展农业灾害动态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等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开发生态系统信息网络和现代化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技术;开展可持续农业系统模式的模拟仿真,不同尺度可持续农业系统模型的尺度转换、参数确定与耦合,可持续农业系统模式的实验与模型验证及可持续农业系统模式的筛选与优化。
(六)制造业领域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工业实力的综合反映。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相关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高低,而且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和手段。我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必须大力推进优势装备产业发展,整合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为能源、冶金、化工等行业提供先进装备。
1.发展思路
(1)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基本实现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重型机械、高速气流纺纱机、电力机车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
(2)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开发高效、节能、低耗、环保和可循环的机械产品新型制造工艺。
(3)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大幅度提高机械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优先主题
(1)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重点研究开发以熔融还原和资源优化利用为基础,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开发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冶金过程煤气发电和低热值蒸汽梯级利用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非粘连煤炼焦技术,大型板材连铸机、连轧机组的集成设计、制造和系统耦合技术等。
(2)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若干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
(3)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重点研究开发绿色流程制造技术,高效清洁并充分利用资源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相应的工艺流程放大技术,基于生态工业概念的系统集成和自动化技术,流程工业需要的传感器、智能化检测控制技术、装备和调控系统。开发大型焦炉技术、大型冶金技术及装备,大型化工生产节能工艺流程与装备。
(4)重型装备制造工艺及技术。围绕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现代化、信息化,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提高重型机械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重点开发智能化、高效采煤设备和工艺技术、铁路机械和专用机械生产工艺技术、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技术、铸锻造设备及工艺技术等。
(5)基础原材料与新材料制备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大型、超大型复合结构部件的制备技术。开发不锈钢、合金钢、优质钢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铝镁合金开发技术。开发精细化工及催化、分离材料及应用技术。支持纳米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镁与镁合金材料、高岭土系列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促进新型炭素制品、碳纤维、铁合金、粉末冶金制品、耐火保温材料、粉体及微孔材料、环保节能建材等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3.前沿技术
(1)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研究零部件材料的成分设计及成形加工的预测控制和优化技术,成形制造过程建模与仿真技术,制造过程在线检测与评估技术,零部件寿命预测技术,重大产品、复杂系统和重大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预测技术。
(2)自动成型技术。采用气冲、高压、射压和挤压造型等高度机械化、自动化、高密度湿砂型造型工艺,改善中小型铸件内在和外部质量;大型铸锻件生产技术;铝镁合金制品的壳体压铸、超塑性成型技术、焊接等工艺技术。
(七)交通运输业领域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当前,我省主要运输装备及核心技术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综合协调,交通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要求,交通科技面临重大战略需求。
1.发展思路
(1)建成能力充分、运转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综合运输系统。
(2)以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加强统筹规划,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发展综合运输体系。
(3)促进交通运输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
(4)围绕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提高交通设施建设质量,降低交通设施全寿命成本。
2.优先主题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特殊地质条件的处治技术、黄土边坡稳定技术、特定地区和交通条件下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技术、路面早期病害处治技术、大型改性沥青加工设备、多功能道路养护车等基础性、全局性、牵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技术及装备。
(2)智能交通管理技术。重点开发综合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高速公路及干线公路智能管理系统及机电设备监测鉴定技术。大力提升数字交通技术实用化程度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和一体化运输技术的新突破。
(3)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重点开发交通事故预防预警技术、应急处理技术、桥梁健康诊断技术、长大隧道防灾减灾技术;开发运输工具主动与被动安全技术、交通运输事故再现技术、交通应急反应系统和快速搜救技术。
(4)低能耗交通系统。重点研究开发车辆制造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建立系统成套技术体系。开展工程化运行试验,掌握运行控制集成技术。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汽车自动检测技术设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新能源汽车实验测试、质量检测鉴定及基础设施技术等。
3.前沿技术
特殊工程关键技术。特殊工程是指在特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及特种交通环境下引发的技术难题,是工程建设与运营中必然出现又必须解决的。结合山西特定的地质、地理、交通环境条件,重点开展特重交通路面结构及长期使用性能研究、黄土路基及边坡防治技术研究、软弱地质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路面早期病害及处治技术研究、大面积采空区道路建造技术研究、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生态边坡防护技术研究、压覆矿产资源技术研究等。
(八)信息产业领域
信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应用广泛、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发展信息产业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1.发展思路
(1)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企业,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2)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
(3)以确保信息安全为重点,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提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2.优先主题
(1)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及大型软件应用。重点研究开发面向金融、物流、教育、传媒、医疗、旅游、就业和社会保障、社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网络软件平台、应用支撑软件和软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2)传感器开发及智能信息处理系统。重点引进开发适用于能源、化工、冶金领域的多种新型传感器。开发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适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3)数字媒体信息平台。重点引进开发面向文化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引进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平台。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4)面向应用的信息安全系统。重点研究开发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引进开发复杂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适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