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质量经营理念,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走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率先实现中部崛起,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四)总体目标:到2010年底,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全面推进质量立省进程,广泛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企活动,提高全省质量竞争力综合指数,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产品质量目标: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培育国家免检产品45个,争创具有国际国内较强竞争实力的中国名牌产品30个,世界名牌产品3~5个。
2.工程质量目标: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室内装饰工程做到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创建1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名牌示范工程。
3.服务质量目标:建立覆盖旅游、交通、电信、金融、保险、商贸、医疗卫生、培训教育等主要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用户满意度指数达到中部省(区)领先水平。培育20个省级服务名牌企业。
4.环境质量目标:工业污染源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11个重点城市建成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造林绿化面积每年增加300万亩以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大大减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绿化水平明显提高。
5.其他质量目标: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加快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人文环境质量建设。改进政府工作质量、环境质量、文化产业质量、科技创新质量等各个领域的质量水平,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明显提高。
三、以企业为主体,努力提高全省主导产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五)强化企业在质量立省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按照质量立省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行业自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强化企业质量责任和质量安全意识,自觉守法经营,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信用水平。实施质量经营战略,将质量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服务等环节,推动管理升级,增强竞争能力。积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和质量兴企、质量兴业等活动,降低成本,增进效益,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推广各种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推广6σ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培育一批质量卓越企业,树立全省质量管理标杆,推动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