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切实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要把加强农田草牧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重的方针。加快在建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工程。加强小型农田草牧场水利工程、牧区水利工程和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着力构建以大型为骨干、中型为重点、小型为基础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合理开发水资源,不断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2007年,新增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扩大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实施范围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大喷灌、管灌、渠道衬砌等实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推广种植结构调整、平地缩块、中低产田改造等节水措施,节约利用水资源,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07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切实做好防凌防汛工作。加快建立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新机制,引导农牧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草牧场水利工程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推广农牧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搞好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积极建立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水资源新机制,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作用。强化和落实耕地草牧场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牧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牧区节约集约用地。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加强旱作农业建设,积极发展避灾农牧业。
(六)强化现代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区农牧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切实增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加农牧业科研投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在农牧业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农畜产品深加工、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牧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启动一批科技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要课题、重点项目集聚人才的功能,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深化农牧业科研院所改革,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力度,积极探索农牧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牧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牧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推进农牧科教结合,发挥农牧业院校在农牧业技术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积极发展农牧业机械化。继续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化,因地制宜拓展农牧业机械化作业和服务领域。落实行业发展政策,积极培育发展农牧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加快农牧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进程,加强农牧业机械安全监理工作。加快建设农牧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加强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四级农牧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整合涉农涉牧信息资源,健全农牧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积极发挥气象为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兽医体制改革步伐,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