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社会结构。全区统筹,分级规划,突出重点,在打造“大银川”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推进层次化的城市体系建设。同时,鼓励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人口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
5、调整虚拟水商品,优化贸易结构。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调整贸易商品种类与额度,逐步减少原粮出口,改以工业产品、深加工产品和高效益农业产品贸易输出为主,适当增加水密集型产品进口额,提高虚拟水贸易收益并缩小贸易逆差。
(六)水资源联合调配体系建设
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常规水和非常规水等不同水源的统一调配,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的联合运用,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供水目标的系统整合,提高用水安全保障。
1、多水源联合调配。在配套相应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北部引黄灌区农业浅层地下水利用量。并针对引黄灌区调蓄能力不足及灌溉期缺水问题,利用蓄滞洪区与湖泊湿地实现季节性调蓄。同时,适当修建一些地表水调蓄工程,增加水资源调控能力,实现地表与地下、常规与非常规水资源的联合调度。
2、多工程联合运用。变扬黄工程单一农业供水为向工业、生活和农业综合供水,变灌溉期供水为常年供水,发挥扬黄工程的综合效益。加大南部山区水利工程与水保工程联合运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3、人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北部灌区以黄河水为主要水源,辅以深层地下水,以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为主要手段,辅以水处理设施建设;中部干旱带依托于扬黄工程,结合雨洪水利用和劣质水处理工程,采取“水随人走”和“人随水走”相结合的思路;南部山区依靠多水源多工程联合调配,结合必要的引水工程,综合解决农村人饮不安全问题。
4、区内外联合调配。建议利用黄河干流骨干工程的调蓄能力,由流域机构设立流域“水银行”。同时,科学调整上游骨干工程水库应急状态下的调度方案,实现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调配。
(七)节水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以农业节水为主体、以工业节水为保障、以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利用为补充,抑制需水总量增长,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1、大力推进非工程农业节水措施。一是按照 “引黄不增,扬黄就低,库井挖潜”的分区准则,严格控制灌溉面积。2010年灌溉面积控制在790万亩以内,2020年控制在820万亩以内。二是采取“稳粮扩经扩草、压水田增水地、套种改复种、夏粮改秋粮”等措施,优化灌溉种植结构。2010和2020年粮食作物灌溉面积基本维持在500万亩左右,经果面积由现状的107万亩增加为112万亩和124万亩,饲草灌溉面积则由现状的9万亩增加到65万亩和75万亩,水田面积由现状的115万亩调整到100万亩,玉米套小麦种植面积将由现状的161万亩压缩到120万亩和80万亩,并在扬黄灌区逐步减少夏粮面积。三是分区域有重点改进灌溉制度。引黄灌区重点将漫灌改为控制灌溉和精细灌溉,南部山区要充分利用有效降水,实施补充灌溉。
2、农业节水工程技术体系。一是加大骨干渠系和末级渠系改造力度。2010年和2020年全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0和0.56。试点期间,将开工建设“两两合并”农业节水标志性工程。二是推进田间节水改造,改进畦田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2010年和2020年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85和0.9以上。三是结合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喷灌、低压管灌和微灌设施节水面积。2010年和2020年分别由现状的38万亩增长到100万亩和170万亩。在南部山区进一步推广坐水种和压砂地等特色节水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