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
4、坚持采取综合措施、突出制度建设的原则;
5、坚持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的原则;
6、坚持注重实效、兼顾示范的原则。
(三)总体思路
1、以水定产。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三次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与规模,重点放在控制灌溉面积发展规模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合理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协调安排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重点,实现自治区内水量平衡、水化学平衡和水土平衡等。
2、以调增效。优化三次产业比例,提高经济用水的宏观整体效益;优化粮经草种植结构,提高单方农业用水的经济产出;调整生态用水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单方用水的生态服务功能。
3、以节保供。通过社会经济节水保障生态环境用水需求,通过农业节水保障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通过引黄地区节水保障扬黄地区用水适度增长的需求。
4、以转促配。推进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水权有偿转换,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二次优化配置,促进“水往高处走”,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
5、以联补缺。引黄灌区实施多水源联合调配、多工程的联合运用,缓解枯水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扬黄灌区通过供水目标的系统整合,解决扬黄工程可持续运营问题;南部山区,推进水利水保工程的联合调配,提高供水保证率。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是构筑一个现代和谐社会
(一)总体目标
通过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完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工程设施技术体系,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发达的节水型社会生产力;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自我运行的节水和保护机制,形成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完善地方水法规,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培育特色水文化,形成与节水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逐步构建一个安全、合理、高效、可持续用水的现代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近期目标
到2010年,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达到以下目标:
──水权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水市场雏形基本形成;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框架基本确立;节水型社会的地方性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全民节水和公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用水结构得到优化。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8%,万元GDP耗水量年均下降8%;农业用水量年均下降2%,农业耗水量年均下降1.5%;工业和服务业用水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地区先进水平。
──全区年耗水总量控制在41.5亿立方米以内,引、扬黄水量控制在65亿立方米以内,人饮安全保障程度显著提高,一般年份供需基本平衡,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水生态系统得到保护。
(三)远景目标
2020年,进一步达到以下目标:
──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节水制度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技术体系较为完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互适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权制度,培育出相对成熟的水市场,全社会形成自觉节水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