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构调整的原则
(一)以水定产,统筹兼顾。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水定发展方向和技术模式,统筹安排山区与川区、引黄灌区与扬黄灌区之间的水资源,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全区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不减、耕作制度不乱、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保障全区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构调整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力求结构调整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相统一,利用客观缺水压力和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引导组织农民加快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区域化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注重调动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生产自主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引黄灌区。
一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稳定水稻种植面积,重点推广旱育稀植和轻型栽培技术。压缩小麦单种面积,扩大优质玉米单种(包括玉米制种)面积,适当压缩小麦套种玉米模式,积极推广玉米套种蔬菜种植模式,同时推广葵花、覆膜马铃薯、脱水蔬菜等其它区域优势作物种植面积,从时间上避开4月?6份用水高峰期,缓解水资源的时间调配压力。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示范、推广精准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三是调整作物灌溉方式,通过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平整土地,实行农田定额灌溉,变充分灌水为有限灌水,挖掘节水潜力,增强有限水资源的空间调配能力。大力推广节水集成配套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1、优质粮。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控制在100万亩。在种植区域布局上,根据银南、银川、银北土壤肥力条件、盐渍化程度、地下水位、排灌条件和灌溉保障率等因素,做好科学规划。银南在渠道输水困难的高口高地退出水稻种植,发展节水高效作物;银川和银北保持目前水稻种植面积,种植区向低洼地、河滩地集中;灌区下游禁稻区必须严格限制种稻。在种植技术布局上,银南要进一步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标准,银川、银北稻区(含农垦)要大力普及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节水控灌技术,国营农场、贺兰、平罗局部直播稻区要加大轻型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力度。2007年,全区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技术、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推广7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0万亩;示范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1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