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渠道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农业支出足额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财力增量部分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保证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鼓励城市企事业单位通过提供人才、技术、设备对口支援农村。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发展,培育县域支柱产业,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海城市。形成以“一重(钢铁)一轻(轻纺)二矿(菱镁矿、滑石矿)”为主的产业格局。合理开发和利用菱镁、滑石等矿产资源,壮大西洋、后英、峰驰和鑫荣等骨干企业集团,发展纺织、服装镇(西柳、感王)、箱包镇(南台)等,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台安县。形成以“一化(石化)一农(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以博达化工园为重点,推进工业基地建设。建成辐射周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特色工艺品,打造手工艺品关东第一县。岫岩县。形成以“三石(玉石、镁石、方解石)一化(轮胎)”为主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轮胎镇(新甸)、菱镁镇(偏岭)、岫玉镇(哈达碑)以及山野菜、滑子蘑、蚕丝镇等,建成全国最大的玉器集散地和斜胶轮胎生产基地。千山区。形成以钢材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宁远镇发展钢结构、绿色蔬菜、粮食深加工,唐家房镇发展南果梨深加工。
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事企业为龙头,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汤岗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0家,其中10家达到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20家达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建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辐射面积达到50万亩。到2010年,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及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推行农村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提升有形市场,拓展无形市场,支持农事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城市超市到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种子、农药等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网络,构建农业执法体系。到2010年,初步形成农产品、农村消费品和农资产品“三品合一”的农村商品流通格局。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严格落实土地政策,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森林经营管理新机制,加快林地经济发展。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强化政府提供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责,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农产品市场、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体系。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积极化解村级债务。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