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和人居环境。到201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工业废水95%以上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计算机家庭用户互联网上网率达到40%以上;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城乡收入水平。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年均递增10%以上,达到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年均递增10%以上,达到7650元。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方略,提升“一个基地、三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旅游、商贸、物流为重点,建设辽南中部商贸物流中心和北方优秀旅游名市;以特色、高效农业为发展方向,构筑现代农业体系。到2010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工业为主体,服务业全面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1、工业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精品钢材基地。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品种结构,构筑核心竞争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鞍钢瞄准国际一流水平,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向深加工方向延伸,扩大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地方钢铁企业大力发展钢材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钢铁物流,建设集现代仓储、加工配送、交易批发、电子商务为一体的钢铁物流中心。到2010年,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全国重要精品钢材基地。
大力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用“鞍山制造”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大型冶金、水电成套设备,提高先进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水平;积极发展特种汽车,提高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水平;支持发展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环保设备,形成重型机械和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国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加工基地。
做优轻纺工业。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链状产业格局。轻工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饲料等农业后续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粮食油料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畜禽、蔬菜和水果等深加工水平。拉长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业产业化链条。纺织工业以海城纺织工业园为重点,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域内外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到2010年,形成一批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建成东北化纤纺织印染基地。
做强矿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推进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为重点,建成矿产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集群。铁矿重点采用先进采选技术提高矿粉品位;大力研发镁化工、镁合金等高端菱镁制品和高级耐火材料,建设中国镁都;推进滑石改性材料生产,扩大产业规模,建成滑石改性材料集散地;发展方解石等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提高玉石加工工艺和知名度。
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引导,鼓励优势企业联合、重组、上市融资,加速扩张,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带动“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加快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到2010年,鞍钢成为销售收入超1000亿的特大企业集团,形成西洋等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形成冶金矿山设备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一批销售收入超30亿的产业集群,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0户。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培育和创造名牌产品。建立名牌产品培育机制,创名牌产品项目优先列入技术创新、新产品试制、产学研联合、信息化改造等各类计划,并从研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