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0.1亿美元,比“九五”增长2.8倍;新批5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114个,美国欧文斯·科宁公司、英国ABNA公司、台塑南亚集团等世界知名跨国大公司落户鞍山。外贸出口实现新突破,“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额33.9亿美元,比“九五”增长83.9%。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上升,鞍钢高附加值钢材产品比重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新进展,“十五”期间全市累计签订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同额2.7亿美元,对外劳务输出2.5万人次。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重点实施了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路网状况明显改善,建成和改造了鞍千公路等城市出口高等级公路,新建了五一路立交桥,拓宽改造了南北建国路等城市道路,顺利实施了“村通油路”工程。电力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等工程,全社会用电量年均递增13%以上。城市绿化水平又有新的提高,绿化覆盖率达到36.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7平方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有序推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7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口、计划生育和老龄事业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市保持基本稳定。先后荣获畅通工程国家A类一等模范市、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民族进步模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五年安置城镇就业53万人次,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7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2.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5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1.1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63元,年均递增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0元,年均递增5.7%。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着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老工业基地特色的发展新路,积累和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以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使“十五”时期成为全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质量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二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促振兴,不断扩大开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工业强市”方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大力促进“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建设。四是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坚持整体性和阶段性目标推进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分阶段推进各项工作,实施重大专项推进。六是坚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十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为实现“十一五”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