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难题顽症治理。加强乱设摊综合整治,在严禁、严控区域探索节假日有序开放临时摊位等新的治理办法,在控制区按照“有利设摊、卫生设摊”的要求,充分考虑部分市民的实际需求,“以疏为主”推进乱设摊治理。加强乱搭建城管执法“一口受理”工作,积极受理市民相关投诉,在深入开展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积极稳妥地开展乱搭建治理。继续整合管理执法和作业资源,完善“三乱”有效治理机制,实现中心城区有路名道路两侧可控时段(7:00-21:00)基本无“三乱”现象的目标。深化作业扰民治理活动,继续对车辆防污水滴漏装置的改造,提高其性能和完好率。不断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教育和服务质量监管,杜绝人为扰民情况。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渣土运输车辆专项整治方案》,做好渣土运输市场的清理整顿。
构建市民参与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市容环境市民测评机制。加强市容环卫、城管执法投诉热线服务工作,坚持“三个二”承诺,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使群众能够有效的反映利益诉求。开展“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我手中”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互动机制和行动合力。
(三)围绕世博会目标,全面提升市容环境保障水平
提升市容景观系统。
推进“三区”建设。完善“1+X”市容景观建设体系,进一步推进市容环境示范区、规范区和达标区建设。2007年创建完成市容环境示范区域16块,规范区域24块,达标街道(镇)29个。继续开展景观围墙建设,启动各类工地围墙的整治和规范工作,达到同一区域围墙趋于协调的效果。同时,注重创建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开展广告和非广告设施整治工作。做好内环线内20层(60米)以上楼顶商业广告和非广告设施的调整和整治工作。推进店招店牌整治工作,制定“三区”范围外店招店牌设置布局(整治)方案;完成非广告设施信息管理系统的编制。
推进景观灯光“3219”项目建设。努力探索新的景观灯光建设理念(如增加动态灯光建设),增强景观灯光的表现力;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景观灯光建设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景观灯光建设水平,使城市景观灯光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建筑特点。
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全市1966总体规划,以整洁有序为目标,开展省际通道两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本市通往外省市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以及主要河道等省际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市容环境。继续开展中小道路整治、建构筑物外立面、屋顶整治、道路公共设施整治、拆违和创无违小区等工作。推进乱设摊综合整治,巩固严禁区域整治成果,落实长效管理;以严控区域(22个街镇)为重点,疏堵结合,开展综合整治,使乱设摊总量进一步下降。
开展世博园区周边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查摸底和方案制定工作。做好女足世界杯、特奥会等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工作。
完善固体废物处理系统。
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管理。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控制垃圾增长总量,力争使上海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处置计划,全面均衡生活垃圾的处置流向,使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置。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的监管,控制和减少生活垃圾处置对环境的影响。加强特种垃圾的监管,确保餐厨垃圾、装潢垃圾等收集、运输、处置的规范有序。
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十一·五”市容环卫发展规划和市政府第三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落地。实现闵行生活垃圾焚烧厂开工建设,普陀百玛士综合处理厂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青浦综合处理厂、金山综合处理厂、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四期工程)竣工验收。完成老港一、二、三期封场工程。松江综合处理厂完成前期工作,争取开工。生活垃圾水陆联运系统实质性启动。
提升环卫装备水平。推行实施市容环卫装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装备产权属性,着手研究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和政府采购制度,明确属于企业的资产由企业出资采购,政府出台采购标准;明确属于国有的资产由政府出资采购,租用给企业使用,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加强区(县)装备更新力度,对达到报废条件的设备全部更新,城市化地区垃圾运输车辆密闭率达到100%。加强现有的运输装备管理,继续推行技术评选机制。继续推进环卫装备研发的市场化进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先进设备的开发和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