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城市型生态渔业为目标,提高对养殖池塘生态作用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一定规模的池塘面积,有农业的区和各县水域面积应维持在40%左右, 至少不得低于现有水平。加强海河、津河等景观河道的生态治理,采取投放水生生物苗种等措施改善水质,每年投放水生生物苗种1亿尾以上。
建设汉沽区营城污水处理厂、塘沽区南排河污水处理厂、塘沽区新河污水处理厂和保税区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满足滨海新区发展的需要。
加强人工鱼礁(巢)群建设。在近岸海域建设人工鱼礁群2个,在水库、河道建设人工鱼巢群30个,营造小型人工生态系,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新建一座资源增殖站。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 对我市60%的海域、 50%的内陆水域面积的水生生物资源环境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基本掌握我市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污染治理和工程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水域污染事故及时、准确的调查处理和有效防治,水域生态灾害预警预报率达到50%,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率达到65%;加强赤潮灾害预防控制治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受大型工程影响的水生生物的抢救性保护和补偿工作及水域生态修复工作得到落实。
2.中期。 到2020年,全面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捕捞生产与可持续产量相适应,生态退化的水域环境得到明显修复,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要水生生物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水域生态环境整体得到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20亿尾(粒),典型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水域生态灾害预警预报率达到70%,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率达到90%。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达标。
3.远期。 经过长期努力,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市水生生物资源得到良好养护和合理利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域生态系统整体处于良好状态。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水域生态环境优美。
(二)工作任务。
1.严格控制捕捞能力的增长, 规范捕捞行为。强化休渔制度、捕捞配额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等各项保护管理制度,维护作业秩序,保障渔业安全。
2.加强水产资源恢复增殖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通过建立汉沽区浅海贝类资源恢复增殖区,汉沽大神堂青蛤、牡蛎、多毛类资源恢复增殖区,大港贝类资源恢复增殖区,近海水生生物产卵场保护区,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对重要渔业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