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本土人才。加快发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扩大设站规模,力争覆盖所有一级学科,重点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选择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支柱产业和重点工程的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面向海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并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中继站。建立健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考核评估体系。实施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国际化素质培训工程,加强与国(境)外的人才培训合作与交流,制定相关人才赴国(境)外培训计划。依托国(境)外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
4.认真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基层的“三支一扶”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十一五”期间,组织安排5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每名人一般服务2-3年。
为确保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设立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专项资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鄂工作、为鄂服务。二是设立省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专项经费,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鄂创业,进一步优化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鄂工作和为鄂服务的环境。三是积极申请湖北省博士后公寓建设第三期工程项目,进一步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吸引优秀博士后人才的环境。四是确保“三支一扶”计划经费的落实。省财政、劳动保障,卫生部门要为“三支一扶”人员在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经费保障。
(三)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1.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实施
公务员法和湖北省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公务员培训和实践锻炼。做好与港澳以及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交流工作,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层次。加大从大中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成员的力度,改善和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结构。研究制定和完善县级以上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制度,加强后备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选调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的力度,提高质量,完善选调生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度。
2.实施“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积极推荐重点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实行重点培养、重点使用,不断改善“人选”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立政府、单位和社会共同投入、共同培养、共同使用、共同受益的培养模式,形成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工作体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选”不断涌现、快速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培养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赴国(境)外进行中短期研修。实施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宣传文化战线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
3.制定实施符合我省企业实际和国际化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规划。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我省高校密集、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国际知名院校和著名跨国公司,拓展国际合作培训。每年选派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出资人代表赴国外参加中长期培训或到著名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重点培养高层次、外向型的专业管理人才。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高等院校要把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计划。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培训。
4.加大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我省制造业、信息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实际,重点开展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护理等职业培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储备实用技能型人才。每个市(州)重点办好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2所高级技工学校,每个县(市)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行业重点办好2-3个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探索推行职业技术“订单教育”,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企业技术工人的必备素质和上岗要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作为教学内容直接引入课堂,建立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体系。整合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培训资源,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