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才的地域、行业、产业分布不够合理。大多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少数行业。省、市两级地方所占国有企业专业人才达64%以上,卫生、教育行业占专业技术人才的80%以上,而农技人才和科研人才分别只占3.4%和1%不到。企业、农村、边远地区人才严重短缺。
4.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设置与现实有效需求脱节,导致人才就业形势严峻和人才浪费的矛盾,使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总的态势是,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机关事业人才多,企业人才少;承继型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社会科学类人才多,自然科学类人才少。
5.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工作制度还不够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才使用效益不高,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用人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继续教育经费比例偏低。国家、社会、单位、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二、“十一五”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扩大人才队伍总量为基础,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布局日趋合理、效益和管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队伍,为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确立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调整人才队伍结构与布局。
--坚持调整人才结构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大省优势,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调整人才结构和布局,培养、引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促进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协调发展。
--坚持人事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和改进人事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增强各项政策合力,统筹各类人才开发,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人才高效开发。
--坚持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与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宏观调控,分类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1.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逐步健全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一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相当规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把我省建成中部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各类人才集散高地、人才培训中心和人才交流中心。到2010年,全省各类人才总量力争达到350万人以上。
2.人才发展目标及需求趋势预测。
(1)各类人才数量需求目标。
公务员队伍人才数量预测为26万人左右。“十五”期间,我省党政机关人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党政机关人才需求具有不受市场影响和调剂的属性,人才数量具备较稳定的需求结构模式,预计“十一五”期间减幅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