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和选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300名学科带头人、2000名教学骨干,选送500名校长、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和沿海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实施全市第二轮教师全员培训、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全面落实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补偿提高教育,力争使小学教师专科化比例达到60%,中学教师本科化比例达到75%,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6‰。大力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中青年优秀教师,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实施教育阳光工程。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继续执行贫困生“减、免、缓”和资助政策,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积极维护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逐步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五)2020年战略目标任务
学前教育较好满足社会需要,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显著提高,民族教育有较大发展,校外教育社会效益明显提升,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民办教育显现良好发展态势,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优化,规模、效益满足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社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四、“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农村教育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实现“两基”
加强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联系教育制度,强化政府行为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意识,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教育优先并适度发展,切实落实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运用立法、规划、拨款、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舆论导向和执法监督等手段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顺畅基础教育管理中的人权、事权、财权,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坚持“普九”与“扫盲”并重,实施农村“扫盲”攻坚计划,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积极实施农村学校提升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强化农村中心校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不断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结合新兴城区拓展和城乡人口变化,合理布点建校。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师资优化机制,强化对农村教育的教育科研指导力度,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
依法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益。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实行贫困学生“减、免、缓”政策和中央“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资助贫困学生。认真贯彻中央“三农”政策,建立由教育、公安、劳动、工商等部门间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联系协作制度,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及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加强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两基"工作的核查、复查制度,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措施,完善“两基”常规督导和地方教育事业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对县(区)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形成鼓励各地发展教育的激励机制。